乳腺叶状肿瘤影像学表现及与其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36974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X线、超声及MRI表现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并为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预测提供影像学信息。  方法: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术前行X线检查患者69例及行超声检查患者121例,并收集200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术前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40例进行本研究。依据美国放射学院(ACR)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X线、超声及MRI检查图像进行分析,X线上分析病变的形态、边缘、密度及“晕征”特征,超声上分析病变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流信号及弹性特征,MRI上分析病变的形态、边缘、平扫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强化方式及ADC值。各影像表现特征在不同病理学分级叶状肿瘤间的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ADC值及肿瘤直径在不同病理学分级叶状肿瘤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69例术前行X线检查的患者中,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5例(36.2%)、17例(24.7%)及27例(39.1%)。X线上叶状肿瘤均为肿块型病变,形态学多数(56.5%)呈分叶状,边缘光滑,呈高密度,肿块形态、边缘及密度在三组间的表现无显著性差别(P>0.05);对于肿块边缘的“晕征”表现,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18例(72%)、6例(35.3%)及9例(33.3%),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晕征”提示肿物更可能为良性叶状肿瘤。  121例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43例(35.5%)、36例(29.8%)及42例(34.7%)。超声上叶状肿瘤均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型病变,后方回声增强者居多,血流信号以Ⅱ~Ⅲ级为主,弹性评分提示肿物质地中等。研究中7例(16.3%)良性叶状肿瘤、26例(72.2%)交界性叶状肿瘤及33例(78.6%)恶性叶状肿瘤呈不规则形;2例(4.7%)良性叶状肿瘤、13例(36.1%)交界性叶状肿瘤及28例(66.7%)恶性叶状肿瘤边缘不清晰;30例(69.8%)良性叶状肿瘤、31例(86.1%)交界性叶状肿瘤及41例(97.6%)恶性叶状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1例(2.3%)良性叶状肿瘤、8例(22.2%)交界性叶状肿瘤及26例(62%)恶性叶状肿瘤内部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内部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均提示可能为交界性或恶性叶状肿瘤,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40例(共计41个病灶)术前行MRI检查的患者中,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2个(53.7%)、11个(26.8%)及8个(19.5%);均为肿块型病变。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中T1WI序列肿块内部出现高信号表现分别为1个(4.5%)、2个(18.2%)及4个(50%),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信号者分别为7个(31.8%)、6个(54.5%)及7个(87.5%),动态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者分别为3个(13.6%)、6个(54.5%)及8个(100%),内部出现不规则无强化区者分别为1个(4.5%)、2个(18.2%)及7个(87.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Ⅲ型者分别为9个(40.9%)、11个(100%)及7个(87.5%);T1WI肿块内部出现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及内部出现不规则无强化区均提示肿瘤具有明显的不均质性且容易发生出血囊变,而测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型及Ⅲ型,以上均提示可能为交界性或恶性叶状肿瘤,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叶状肿瘤形态上多数(68.3%)呈分叶状,边缘清晰,ADC值稍低,形态、边缘及ADC值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影像学上均表现为肿块型病变,形态学多呈分叶状。X线上肿物以高密度多见;超声上常表现为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MRI脂肪抑制T2WI多呈较高信号,动态增强后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X线上病变“晕征”表现多见于良性叶状肿瘤;内部回声/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Ⅲ型提示肿物可能为交界性或恶性叶状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及超声检查可提示叶状肿瘤的术前诊断及病理学分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患者的预后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发展,为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城乡发展的需求,更好的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内容,对如何做好城乡规划,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衔接,对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和国土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更好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三规之间的合一,做好数据收集是主要问题,强大的数据支撑能够保
目的 探讨检测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肺
目的:该实验通过比较各组的肛提肌形态与阴道前后壁神经末梢的分布及神经肽NPY、VIP的改变,寻找盆底失神经支配的进一步证据,分析神经肽与SUI及POP发生的关系.方法:40例病人
目的:建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复发的预测列线图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及行LEEP治疗的CI
今天的分众传媒是围绕消费者生活形态打造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用英文来说就是Anytime,Anywhere,Any Screen,这与“分众化”传播理念以及生活圈媒体群的
细胞凋亡,通常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通过启动内部机制,主要是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细胞自己结束生命的
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不仅对武汉提出了新目标与新要求,也为武汉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目前的武汉虽然具有雄厚的工程设计产业基础,但综合设计实力相对
目的:研究外用维A酸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其特异性,并在皮肤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水平上探讨外用维A酸的皮肤刺激反应的机理,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冠心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变化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RT3D-STI)评估冠心病(CHD)患者的左心室整体
新时期下,国土空间规划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村庄规划编制尚未提出统一标准的指南.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必须要探究新的乡村规划新思路,积极解决现有问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