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Language Mediation in Minor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Sichuan Tibetan Regions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认知中介,是人类心智运行固有的一部份,用以洞悉事物本质。思维发展是由思维的语言工具和个体的社会文化经历决定的。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而言,如果学校采用汉语教学,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汉语一般不能起到良好的认知中介作用。两种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因不能自如地运用其民族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意义组建上位概念而且教学语言的文化也不会赋予这种上位概念,因此形成理解和沟通的障碍。  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设计实施实证调查研究,旨在解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语言中介的错配问题。本论文以四川辖域藏区藏族学生语言中介错误配置现象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作者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羌自治州多个县多所学校调研一个半月,通过访谈、问卷、听课,进一步发现藏区教育一直滞后于内地教育的关键症结是语言中介错误配置,主要指教师授课用语及教学用书采用的文字。作者选择这两个州地域居中的几个县如巴塘县、甘孜县、新龙县、黑水县等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选160个在校初高中藏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进一步证明:对四川藏区(不论是纯牧区的还是藏汉杂居区)中小学藏族学生而言,其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教学以他们不太熟悉的汉语为认知语言中介。  本论文的结论是:四川藏区当前的教育必须改革,除汉语和英语课程外,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应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中介。少数民族教育资源配置应该适合受教育对象,而不能强求受教育对象适应教育资源,教学语言配置应从实际出发基于实际情况。改革的目的是在教育一体化的态势下,尽可能地避免少数民族教育因语言中介错配而效率低下。四川藏区基础教育应以学生本民族语言为认知中介,应两类教育模式并存,根据受教育对象针对不同民族分别采用藏语和汉语为认知中介。教育语言的选择应服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求。这是四川藏区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针对四川藏区基础教育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同时藏区中小学应积极大力营造汉语使用环境,让学生通过习得汉语,增加其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并且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其他文献
起源于民间的童话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传统童话中男女形象的差异传递出明显的父权思想,特别是女主人公的“他者”形象正符合男性对理想女性的期待。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