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骨感染能够导致进行性骨质破坏、异常骨形成和全身炎症反应等多种并发症。从骨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众多细菌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流行的细菌亚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一类。现如今,尽管在骨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仍是骨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其中开放性骨折引起的骨感染病例较为严重。骨骼系统的骨基质动态平衡依赖于微环境中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其他功能细胞共同维持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感染能够导致进行性骨质破坏、异常骨形成和全身炎症反应等多种并发症。从骨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众多细菌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流行的细菌亚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一类。现如今,尽管在骨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仍是骨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其中开放性骨折引起的骨感染病例较为严重。骨骼系统的骨基质动态平衡依赖于微环境中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其他功能细胞共同维持调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吸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全身骨骼破坏。严重创伤应激和感染后炎症状态能够加快骨破坏进程。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够帮助减少骨折的发生。同时,涉及炎症相关的骨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脓毒症关节炎和创伤性骨髓炎,也会影响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当感染发生在骨骼周围时,炎症反应引起的局部组织破坏,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骨破坏病理过程,对实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同样至关重要。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处于骨骼微环境中,这两个系统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免疫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参与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性来调节骨代谢稳态。许多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和IL-17对炎症性骨丢失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拮抗剂也逐渐被开发出来,为创伤性骨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骨感染所致炎性骨溶解在骨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破骨细胞过度融合和分化破坏“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导致严重的骨基质丢失。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溶解功能是预防炎性骨侵蚀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首次证实树突状细胞来源的IFN-λ1在体内抑制炎性骨破坏,并在体外探讨其在破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探讨IFN-λ1在感染性骨组织和非感染性骨组织中的差异表达;2.探讨骨感染状态下IFN-λ1的来源;3.探讨外源性IFN-λ1对体外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4.探讨外源性IFN-λ1对小鼠颅骨炎性骨溶解模型的影响;研究方法1.应用RNA-Seq方式检测感染性骨组织和非感染性骨组织中IFN-λ1的表达差异。2.破骨细胞与LPS预处理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实验证实,IFN-λ1来源于炎症微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3.外源性重组IFN-λ1蛋白干预条件下对两种破骨细胞诱导过程的影响以及其潜在机制。4.采用LPS局部注射的小鼠颅骨炎性溶解模型,通过显微CT、组织学分析和ELISA检测,分析重组IFN-λ1蛋白对炎性骨溶解的体内作用效果。研究结果1.RNA-Seq结果提示IFN-λ1在感染性骨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感染性骨组织,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式得出相一致的结果。2.LPS预处理树突状细胞后可高表达IFN-λ1。3.TRAP染色结果显示,LPS预处理的树突状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破骨细胞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同时加入IFN-λ1单克隆抗体后,这种抑制的作用效果可被逆转。4.外源性重组IFN-λ1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形成为明显的负向调控作用,并正向促进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进而达到抑制破骨细胞生成、骨吸收活性、F-肌动蛋白环形成、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促炎因子释放、NF-κB p65和NFATc1细胞核易位。5.体内实验表明,IFN-λ1通过抑制破骨细胞过度融合和骨吸收活性来缓解脂多糖诱导的炎性骨质丢失。6.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证实树突状细胞来源的IFN-λ1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活性。研究结论IFN-λ1的表达情况在感染骨组织中更高,其有助于激活炎症反应。LPS诱导的颅骨炎性骨丢失模型显示,颅骨局部注射重组IFN-λ1蛋白可通过调节感染所致炎性微环境,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显著保护骨丢失。外源性IFN-λ1通过正向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负向调控NF-κB p65核转位以及NLRP3形成进一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功能。IFN-λ1为破骨细胞过度激活相关的骨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与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心力衰竭(HF)是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容量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增加,HF的防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有心衰患者大约3770万,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70岁人群患病率≥10%;我国成人的心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目前第一大癌症杀手。手术仍是早期肺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相当多的病人复发转移。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从原发病灶脱落并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研究发现,发生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CTCs转移、侵袭能力更强。而CTCs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目的1.明确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和健康行为现状及其人口学影响因素。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探讨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对健康行为的影响。3.对高危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及需求进行深入阐释,对量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补充和说明。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一致性并行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1.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在该疾病的感染过程中,大多感染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能力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病毒,其中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患者甚至在有医疗设备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之一。移植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则是影响移植成败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一般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出现的排斥反应。据统计,cGVHD的发生率高达50%~70%,由于cGVHD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发生排异后症状常常迁
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患者数量呈持续上升,术后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逐渐降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院内死亡。继续深入研究导致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因素有助于改善心脏瓣膜手术的预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科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2016年9
哮喘是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我国高达36.7/10万人,居全球首位,其中患有严重哮喘的患者约3%-10%,主要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目前,临床用于哮喘治疗的药物对中性粒细胞哮喘效果不佳,且大多数具有耐药性或不良反应。氧化应激失衡与中性粒细胞哮喘病理进程息息相关,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会降低糖皮质激素在中性粒细胞哮喘中的疗效,同时还能刺激组胺的
背景: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的发生率不容乐观。而维持脑氧供需平衡,以及将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控制在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范围内,可以起到保护脑灌注,减少PND的作用。虽然既往对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和CA范围的研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严重限制个体社会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的常见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其核心特征是情感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愉悦感缺失),伴随不同严重程度的躯体表现、认知和行为改变,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抑郁症主要发生在青春期晚期至成年早期,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个体出现抑郁症状是其后发生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种因素会导致抑郁症发生,其中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背景与目的:非离子型二聚体等渗碘对比剂碘克沙醇,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获准血管内应用的等渗碘对比剂,具有对心脏和血管内皮刺激性小、肾脏毒性小、临床安全性高、患者舒适度好、对循环系统干扰性少等诸多优点。受到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可和推荐。既往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了其良好的肾脏安全性,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和(或)肾功能不全的高风险患者使用时,发生肾脏功能损害的风险更低。出于对比剂肾毒性的担忧,大部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