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射频导管消融(RFCA)作为目前房颤治疗的重要方法,其对房颤患者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尚存在争议。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评价RFCA对房颤患者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信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对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The 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制为2013年10月1日之前的所有文献。检索式为:(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blation OR isolation),并将试验类型限定为:(Clinical Trial) OR (Comparative Study) OR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Meta-analysis),试验对象限定为人,语言限定英文或中文。同时阅读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以避免遗漏。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制定本Meta分析所需的左房结构及功能指标,以左房内径(LAD)、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及左房最小容积(LAVmin)作为衡量左房结构变化的指标,以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代表左房功能,并进一步制定临床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目的试验。对入选目的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及所需相关数据的提取。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拟采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完成相关图表的绘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定为P<0.1,具体效应指标用加权均数差(WMD值)和95%可信区间(95%CI)来表示。评估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共26篇文献入选目的试验,累计1739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对相关试验的各个指标分别进行异质性检验:LAD(Q(df=26)=140.33, P<0.00001,I2=81%),LAVmax(Q(df=25)=57.06,P=0.0003,I2=56%),LAVmin (Q(df=18)=34.24,P=0.01,I2=47%),LAEF(Q(df=21)=83.40,P<0.00001,I2=75%), LAAEF(Q(df=7)=67.38,P<0.00001,I2=90%),提示LAD、LAVmax、LAEF、LAAEF均存在显著异质性,进一步行亚组分析,通过对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术式、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与否、消融前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大小(LAD)等因素的分析,异质性来源得到较完善的定位。总体来说,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及容积减小(LAD:WMD-2.04mm,95%CI-3.21~-0.87;LAVmax:WMD-6.31ml,95%CI-8.58~-4.04;LAVmin:WMD-3.63ml,95%CI-5.50~-1.75),而左房功能术后未见明显改变(LAEF:WMD0.36%,95%CI-1.98~2.70;LAAEF: WMD1.66%,95%CI-4.56~7.87)。对于不同消融术式对左房功能的影响而言,虽然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纯消融对左房功能的影响(WMD2.43%,95%CI-0.05~4.90,P=0.05)可能优于复杂消融(WMD-2.51%,95%CI-6.28~1.27, P=0.19);对于术后房颤复发的患者,左房大小变化不明显,左房功能明显降低;而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内径的大小对其术后左房功能的影响差异可认为无统计学意义(Z=0.06,P=0.95),术前左房扩张明显的房颤患者,其术后左房功能的改变不存在统计学差异(WMD1.00%,95%CI-2.39~4.39,P=0.56)。研究结论:射频消融可改善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重构,而对左房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同射频消融术式对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成功消融后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重构得到明显改善,左房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而术后房颤复发的患者左房大小及容积较术前均未见明显改变,左房功能显著降低。术前左房内径大小对术后左房功能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