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运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方法,对华北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高低空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偏心型极涡、乌拉尔山高压脊、副热带高压三个大尺度系统的特定配置是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空为稳定的两脊一槽,华北处于槽前西低东高的环流形势下;中低层的中尺度低压环流、风切变、西南倒槽、地面北高南低的形势,强暖湿气流与北方强冷空气在华北南部持续交汇,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有利的环流背景。
而后采用双向嵌套的非静力MM5模式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模拟结果首先分析了10-11日的θe场、垂直速度、辐散场,结果表明降水前期、初期华北南部地区能量积累充分,在整个暴雨时段,垂直速度的强烈上升区就处在暴雨区上空,并形成一个强大的上升气流柱,且暴雨区上空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大大促进了水汽、热量、动量等的垂直输送。然后又计算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风暴相对螺旋度(SRH)、能量-螺旋度指数(EHI),重点分析了它们在这次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者对这次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作用。CAPE分析表明在大暴雨发生前能量得到充分积累,暴雨过程中,凝结潜热释放,不稳定能量逐渐减弱,11日15时释放降到最低值;SRH分析表明大暴雨中心位于低层螺旋度大值中心南部等值线密集区。低层螺旋度大值中心轴线与切变线和地面倒槽辐合线走向一致,高层螺旋度与高空急流有关。高低层这种螺旋度的配置,为大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本次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高螺旋度结合低对流有效位能的环境中(SRH>200m2/s2,CAPE<1500J/Kg),大暴雨天气发生前EHI达到极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