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渭北旱塬土壤有机碳库及稳定机制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北旱塬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冬小麦和春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一年一熟制和冬小麦/春玉米一年一熟制是该地区两种主要的种植制度。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如频繁翻耕、氮磷肥过量施用等,造成土壤结构破坏,有机碳矿化损失严重,导致土壤有机碳(SOC)水平较低,土壤质量下降,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作物生产。如何构建适合当地的农田管理措施,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按照三因素再裂区设计,以种植制度为主因子(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和冬小麦连作),施肥水平为副因子(平衡施肥(BF)、低肥(LF)和常规施肥(CF)),耕作方式为副副因子(3种单一耕作,连年免耕(NN)、连年深松(SS)和连年翻耕(PP);3种轮耕,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P)、翻耕/免耕(PN)),在渭北旱塬地区实施了长期定位试验(2007-2018)。围绕着土壤有机碳库开展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历年投入作物残体碳和SOC变化,探究了各处理下输入碳的转化效率,并用DNDC模型模拟预测各处理的SOC动态变化及固碳效应差异。(2)研究了种植制度、施肥和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SOC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3)采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并分析了土壤有机胶体(富里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Hu)和多糖)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4)测定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变化,通过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作物残体输入碳、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固碳的影响。(5)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碱液吸收法分别测定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及矿化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对于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固存效应种植制度、施肥和耕作方式均显著影响了作物残体碳还田量、SOC含量及储量,且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大于施肥。种植制度下,麦玉轮作处理的作物残体碳还田量显著高于小麦连作,从而增加了各土层SOC含量,促使0~40 cm土层SOC储量增加了2.8%。在施肥方面,与常规施肥相比,平衡施肥处理增加作物残体碳还田量的同时还提高了作物残体碳的转化效率,从而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SOC的含量和储量。在耕作方面,轮耕(NS、SP、PN)、连年免耕和连年深松下的作物残体碳还田量及转化效率均高于连年翻耕,有效地促进了土壤固碳;其中NS处理的SOC储量最大,比PP处理高7.4%。此外,耕作改变了SOC的土层分布。与连年翻耕相比,连年免耕主要增加了0~10 cm土层的SOC含量,连年深松提高了表层和20~40 cm土层的SOC含量,轮耕则对各土层的SOC含量都有增加作用。DNDC模型结果显示,60年后各农田管理措施下0-50 cm土层的有机碳净固定为2.81 Mg ha-1~10.4 Mg ha-1,表现为土壤“碳汇”效应。采取麦玉轮作、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NS、SP、PN、NN和SS)措施均增加了有机碳净固存,导致土壤“碳汇”作用增强。在耕作方面,免耕/深松(NS)处理的土壤净SOC固存量最大,是增加渭北旱塬土壤固碳效应的最优耕作方式。2、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分配比例变化麦玉轮作,平衡施肥和保护性耕作下较多的作物残体碳输入促进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的增加,且对SOC活性组分的积极作用大于惰性组分。与小麦连作相比,麦玉轮作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和惰性有机碳组分(难氧化有机碳(H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均有增加作用,并增加了各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种施肥下,与常规施肥相比,平衡施肥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且增加了ROC/SOC、DOC/SOC和POC/SOC值,对改善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耕作因素下,与连年翻耕相比,连年免耕增加了0~10 cm土层土壤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并在0~10 cm土层增加了各活性有机碳的比例,在>10 cm土层增加各惰性有机碳的比例,提高了深层土壤的有机碳稳定性。连年深松主要增加了0~10 cm和20~40 cm土层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及活性有机碳的比例,并增加10~2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的比例。轮耕对3个土层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大多呈增加作用,且NS轮耕增加了0~10 cm和2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的比例以及10~2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的比例;PN和SP轮耕则增加了3个土层的活性有机碳比例。3、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机胶体关系麦玉轮作下各土层的有胶体(FA、HA、Hu和多糖)含量均高于小麦连作。不同施肥下各土层的FA、HA、Hu和多糖含量均表现为BF>LF>CF。耕作方面,与连年翻耕相比,连年免耕增加了0~10 cm土层的FA、HA、Hu和多糖含量;连年深松增加了0~10 cm和20~40 cm土层的FA、HA和多糖含量,并显著增加了各土层的Hu含量;轮耕处理下各土层的FA、HA、Hu和多糖含量大多呈增加现象。土壤腐殖质组分和多糖均与MWD呈正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0~2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主要与FA、HA和多糖有关;而在20~40 cm土层,HA和多糖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有机胶体。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腐殖质组分和多糖的变化导致了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差异。与小麦连作相比,麦玉轮作增加了>2 mm、2-0.25 mm和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在施肥方面,平衡施肥促进了团聚体的形成,使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MWD分别增加了19.9%、25.2%和27.0%。在耕作方面,与连年翻耕相比,连年免耕对>2 mm、2-0.25 mm和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作用主要体现在0~10 cm土层,提高了表层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轮耕(NS、SP和PN)和连年免耕则对3个土层的团聚体MWD均有增加作用,其中NS轮耕的增加幅度较大。4、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麦玉轮作、平衡施肥均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且促进了>2 mm、2-0.25mm和0.25-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及贡献率的增加。耕作方面,与连年翻耕相比,连年免耕对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作用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连年深松的增加作用表现在0~10 cm和20~40 cm土层显著增加;而轮耕(NS、SP和PN)处理的增加作用在3个土层均有呈现。整体上,轮耕、连年免耕和连年深松均增加了>2 mm、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及贡献率。结构方程表明,作物残体输入碳和MWD均对土壤固碳产生直接正向作用。同时作物残体输入碳和MWD还可以通过增加>0.25 mm团聚体中的SOC储量,减少<0.053 mm粉粘粒中的SOC储量而间接促进土壤固碳。5、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变化和矿化特征分析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改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子结构。麦玉轮作下各粒级团聚体中亲水性羰基碳大多高于小麦连作,而芳香族碳、脂肪族碳以及有机碳的疏水性均低于小麦连作。耕作方面,与连年翻耕相比,连年免耕主要增加了0~10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脂肪族碳以及有机碳的疏水性。轮耕和连年深松下各粒级团聚体内脂肪族碳和有机碳的疏水性在3个土层均呈趋势。此外,轮耕、连年免耕和连年深松降低了0~1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内的芳香族碳,但在>10 cm土层表现为增加作用。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对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矿化特征有显著影响。与小麦连作相比,麦玉轮作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量,并加速了活性碳库及慢性碳库的分解。在耕作方面,与连年翻耕相比,轮耕、连年免耕和连年深松对>0.25 cm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潜在可矿化碳及其分解速率的降低作用主要体现在10 cm以下土层;而对3个土层的0.25-0.053 mm微团聚体和<0.053 mm粉粘粒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潜在可矿化碳大多呈降低作用,并减缓了活性碳库和慢性碳库的分解速率。整体上,轮耕、连年免耕和连年深松相较于PP储量均减少了0~4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矿化储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储量,且NS轮耕和NN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团聚体的改善和有机碳分子结构中芳香族碳、疏水性的增强对减少有机碳矿化有积极作用。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子结构的交互作用在0~10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对有机碳矿化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39.6%、29.9%和27.4%,大于单独作用。综上所述,优化农田措施(麦玉轮作、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可提高作物残体还田,增加SOC储量,并改变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增加土壤肥力。优化农田措施下,土壤腐殖质、多糖的增加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结构,反过来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促进了土壤固碳。此外,保护性耕作(尤其是NS轮耕)改善了团聚体结构的同时,增加了芳香族碳和有机碳疏水性强度,有效地减少有机碳矿化,可在渭北旱塬地区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为评价长期围封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选择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长期围封(围栏设置于1984年)与自由放牧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0~5 cm、5~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水稳性团聚体组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1)MWD最小值出现在高寒草甸0~5 cm土层自由放牧处理下
纳米ZnO颗粒是应用最为广泛金属型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之一,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值得关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植物-真菌共生体,对各种环境胁迫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菌根效应受土壤和植物磷含量的影响.分别设置0、20、50、100 mg·kg-1这4个磷水平,在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巧妙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计算能力,做最优质的数学教育。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争议不断。费尔巴哈第一次使用“人本主义”这个概念,并将其发展成一种理论——人本观。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对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进行批判。马克思基于现实活动重新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定义,其人的本质观影响深远。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许多新的危机和挑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并将其运用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针对节段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后浇湿接缝在早龄期因收缩导致的开裂问题,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通过试验测试了该桥施工阶段箱梁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得到了箱梁节段混凝土的收缩预测模型。基于此,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了湿接缝及相邻节段箱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湿接缝在混凝土收缩作用下的应力场,并对不同的预应力张拉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接缝在混凝土收缩和相邻节段约束作用下,其在混凝土浇
通过分析市场的营销模式与食品包装的互动性,本文列举当前市场上出现的食品品牌跨界联名的设计案例,探索食品互动包装在品牌联名中的合理性,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截至2020年2月,中国短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突破6.4亿人。在休闲行业中,短视频渗透率超80%。随着短视频在垂直领域不断细分,美食短视频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喜爱的领域之一。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博主李子柒,其在微博上的粉丝数达到2731万,在国外短视频社交平台YouTube上的粉丝也超过千万,并出现了“李子柒现象”。与此同时,与李子柒短视频风格相似的“滇西小哥”、“二米炊烟”等美食博主也都有较大的粉丝群体。
优化了东海乌参皂苷的提取工艺,同时对总皂苷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探究。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优化,确定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测定总皂苷清除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的能力,分析总皂苷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东海乌参皂苷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 h和料
党建带团建是新时代民办高校加强和落实党对青年工作领导的时代要求。党建带团建视角下,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团队建设,完善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对更好地凝聚和团结青年学生,更好地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剖析民办高校党建带团建现状的基础上,对党建带团建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予以分析,最后重点对党建带团建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建构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索
<正>2022年7月13日,广西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建军率队到南宁市东部产业新城及基层联系点横州市调研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他指出,在落实“三区三线”划定和强首府战略中,南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围绕强东部产业新城谋篇布局,综合运用自然资源政策盘活用好存量土地,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在推动横州市产业布局方面要结合南宁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园区,提高规模效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