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荧光标志及其在北江放流技术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bi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ix(Val enciennes,1844),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与青鱼、草鱼、鳙并称“四大家鱼”,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等水系。近年来,由于白鲢自然资源量的持续下降,通过人工投放幼苗来补充自然水域的野生种群资源量,即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由此兴起。为了更好的了解放流白鲢幼苗在珠江水系的生长适应情况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正确评价增殖放流项目的效果,并为淡水鱼类资源养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运用荧光标志技术、标记重捕法、鱼类肠内含物镜检分析法和体长频率法对放流白鲢的生长、食性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行研究。第一年标志放流的时间是2014年7月16日,根据前期对放流水域的鱼类资源调查,放流白鲢(体长6.5±0.57cm)3万尾,回捕时间是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回捕率为4.26%。第二年标志放流的时间是2015年8月16日,根据对第一年放流白鲢的效果评估,放流白鲢3万尾(体长11.7±2.14cm),回捕时间是2015年8月至今(2015年12月),回捕率为1.12%。通过肠充塞度、肠饱满系数和肠内含物镜检分析发现放流白鲢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物来源,摄食情况良好,平均肠充塞度在3级(肠内含物占肠道的3/4)以上。绘制了放流白鲢体长、体重生长曲线。并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白鲢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渐进体长和生长曲线平均曲率)、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放流白鲢的总死亡系数为1.8<3,说明放流白鲢种群数量稳定。其开发率为0.43<0.5,说明放流白鲢未被过度捕捞,资源利用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采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放流白鲢群体与采自长江水系和云南南盘江水系白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08-0.861:长江、云南、放流白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很高,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1.2083,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709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061,平均等位基因丰富性(Ar)为11.21,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1.9168。对这3个白鲢群体之间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遗传分化指数Fis(0.01765-0.05053)很小、基因流Nm(9.39602-27.82099)值很大,说明这3个白鲢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基因交流频繁。用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和NJ树的拓扑结构显示出一致性。相关因子分析和Structure分析都显示这3个白鲢群体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和基因交流。这应该是珠江流域的白鲢增殖放流多采用长江白鲢亲本繁育苗导致的结果。
其他文献
该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皱纹盘鲍长海、旅顺、威海和青岛四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变异.四个群体的皱纹盘鲍杂合度分别为0.182,0.224,0.182,0.184;多态位
该研究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日本鳗鲡中焦耳以12个菌株,经过对菌株的形态观察,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证明了其中10个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
学位
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有四个地理亚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北方亚种和南方亚种先后引种到中国。海湾扇贝引种和人工育苗成功曾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的一次浪潮
通过灭虫精对草鱼胚胎、鱼苗和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其致死效应;通过胚胎-幼鱼的短期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其致畸效应,并预测其对草鱼的慢性毒性效应;通过对血液胆碱酯酶(ChE
学位
该文首先对水生龟鳖类能量生态学的近期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生物体吸收的能量最终均在新陈代谢中被使用,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被排出,另一部分用以合成新的机体物质.能量生态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是热带、亚热带优质淡水名贵鱼类。由于云斑尖塘鳢商业化育苗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苗种的批量生产俨然成为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