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多节挤扩灌注桩承载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s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X多节挤扩灌注桩(简称DX桩)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桩型,它是在原钻孔灌注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基土各硬土层的承载能力,根据设计承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在桩身不同部位,通过液压挤扩设置若干分岔和承力盘而成。利用桩体周围各分岔和承力盘的端阻力及分岔侧阻力,来增加整个桩体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它是一种介于摩擦桩和端承桩之间以端承为主的变截面桩型。 东营地区于2000年初开始引进DX多节挤扩桩,但目前该桩的工作机理在软土地区尚处于探索阶段,设计计算尚无统一的规程,实际应用也只是依据一些地区性经验和相关桩型的设计理论,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安全、不经济”的因素。本研究从建筑工程应用实际出发,分析了DX桩挤扩设备的挤扩运动机理,提出了挤扩型DX桩的荷载传递的理论分析模式及数值计算模型;以DX桩的室内土工实验和原位静载试验为基础,探讨了DX桩对桩周土的挤密效应及其承载特征,对DX桩的承载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丰富了该桩型设计应用的理论依据,所得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异形桩荷载传递特征和机理的基础理论。同时结合大量工程试验桩结果,提出适合东营软土地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符合应用实际,为DX桩在软土地区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本次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 DX桩分岔和承力盘设置的实质是利用地基土的各向异性、特别是竖向土性的变化,增大桩身范围内土的荷载分担比。液压分岔器挤扩,挤扩岔腔稳定而不坍塌,岔盘周围土体被横向挤密加固,形成一个自内向外的加固挤密圈,实践证明,它能提高岔盘周围形成的坚硬土体的承载能力,增加桩基稳定性。 (2) 液压挤扩形成承力盘及分岔的同时,改善了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其成型挤密效果明显。成型挤密的影响范围,水平向在距桩孔外边1.0m以内,垂直方向在0.5m以内,干密度的提高幅度最大可达15%~20%左右。 (3) DX桩适合承载较大桩顶荷载与减少沉降量,其Q~S曲线明显缓于同直径等截面桩,沉降量也远小于等截面桩。DX桩岔盘段底部土的竖向抗力既有端阻力的抗压缩特点,又有摩阻力的抗剪切特点,而且更接近于后者。 (4) 挤扩角度越小,越有利于DX桩受力和变形。但考虑到施工机械限制和挤扩难度,工程中可采用最优挤扩角度θ在60~90°之间,东营软土区建议θ取为70°。 (5)DX桩分岔或盘的竖向间距不可过小,岔盘设置不可过多。过多的设置岔盘影响其它已成岔盘的质量,同时岔盘对地基土压力的重叠效应(即应力重叠)使多设的岔盘不起作用。试验表明扩盘间距以不小于3D,同时不小于6d为宜。 (6)岔盘所在持力层的地基土体E、值越大,Q~S曲线越缓,即Dx桩的承载力越大,沉降量越小,岔盘承载能力发挥得越好。因此,扩盘的位置应选择在强度相对较高的土层中。在粘性土中,一般是坚硬、硬塑、可塑状态的粘性土;在粉土中,一般是密实、中密、稍密的粉土。 (7)岔、盘支承力的发挥一般滞后于侧摩阻力,由于有岔或盘的存在使荷载传递更加复杂。在盘的设置位置问题上,除考虑最小临界盘间距因素外,更要根据各土层的压缩模量Es、考虑各承力盘之间的协调变形问题。 (8)岔盘端承力的传递和分担桩顶荷载比例从桩身轴力传递曲线上看,在岔盘所在位置,轴力急剧降低,说明了岔盘的作用强烈。随着荷载增加,镖身轴力逐渐向下部转移,各岔盘分荷比增大。在软土条件下,各岔盘分担的荷载总和可占桩顶荷载的70%一85%之间。因此岔盘是影响DX桩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施工时需要合理设置岔盘,并保证其成盘质量 (9) DX桩的岔盘的荷载传递特征与桩侧摩阻力的荷载传递特征相似,当桩顶位移比较小时,岔盘阻力随着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当桩顶位移超过极限值后,岔盘阻力增值较小或几乎不再增长。 (10)在DX桩荷载传递特征和机理的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的挤扩型Dx桩的荷载传递的理论分析模式及数值计算模型,经与试验的对应研究证明该模型是可靠的,所用数值计算模型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当今我国重点进行城镇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因此不断向前推进.然而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很大比例上取决于内部交通设置的完善程度,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好坏不仅会对市政道路的质量造
通过热引发甲基丙烯酸环戊基.立方低聚倍半硅氧烷 (RR’SiO,POSS)(MA-POSS)与臭氧预处理的含氟聚酰亚胺(6F-Durene)自由基接枝共聚制得6F-Durene共价接枝包含立方低聚倍半硅氧
近年来,随着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农业化肥大量使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对三峡水库水质造成巨大压力,库区水华现象时有发生。给库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它具有使分离过程在常温下进行、能耗低、装置简单、易控制、易维修、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旋转管式膜微滤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动态膜分离技术,其环隙间生成的Taylor涡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和浓差极化,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阻碍膜分离技术发展的难题,极具应用前景,但相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001年,李海波老师和李强博士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流场分析测试中心对旋
上海老港填埋场新鲜渗滤液经过调节池—厌氧塘—兼氧塘—好氧塘工艺处理后,COD和NHN浓度分别从初始的15504mg/L和2894mg/L降到1795mg/L和808mg/L而91年填埋单元渗滤液未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