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粒体是机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场所,是机体的能量工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参与各种生理代谢的调控过程。为了研究线粒体拷贝数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在动物高原环境适应性中的作用,以平原正常妊娠环境下出生的荣昌小猪(n=3)和平原转入高原妊娠环境出生的荣昌小猪(n=3)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qPCR)测定7个组织(心、肝、肺、’肾、大脑、眼肌和腰肌)的线粒体DNA拷贝数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以探究动物适应高原环境的分子机制。两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原环境(F=226.87,p=5.89×10-15)和不同组织(F=212.25,p=5.25×10-22)都能显著影响线粒体拷贝数,并且海拔环境与组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效应(F=38.89,p=1.87×10-12)。进一步分析线粒体拷贝数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在平原妊娠的荣昌小猪中,眼肌的拷贝数最多;高原妊娠的荣昌小猪中,心·脏的拷贝数最多。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除了心脏组织在高原与平原妊娠小猪间无差异(t=0.32,,p=7.62×10-1),其余6个组织(脑(t=17.59,p=6.13×10-5)、肺(t=3.10,p=3.61×10-2)、肝(t=3.30,P=3.99×10-2)、肾(t=3.30,p=3.99×10-2)、眼肌(t=31.86,p=5.79×10-6)、腰肌(t=10.39,p=4.84×10-4))都呈现出高原妊娠小猪低于平原妊娠小猪的规律。推测高原妊娠小猪拷贝数明显下降,可能与线粒体受到损伤,线粒体发生自噬相关。在7个组织(心、肝、肺、肾、大脑、眼肌和腰肌)中,线粒体基因(COX1、ND1和ATP6)的表达量均高于平原正常妊娠小猪,推测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能量合成效率提高,从而导致线粒体基因表达量上调。核基因结果表明在心脏、肺、肌肉和大脑组织中VEGF基因表达上调,这与这些组织在高原低氧环境中,需促进血管生成有关。ET1基因在大脑、肺和肾中表达上调,这与在高原环境下维持血管内稳态直接相关。HIF-la基因对氧气变化敏感,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促使机体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同时分析8个能量代谢基因的表达量,扩增结果显示:COX1(r=0.399,p=8.9×10-3)、HIF-1α(r=0.550,p=1.60×10-4)基因表达水平与mtDNA拷贝数存在显著负相关;NDI(r=0.317, p=4.09×10-2)、ATP6(r=0.333, p=3.1×10-2)、ET1(r=0.165,p=2.97×10-2)基因表达水平与mtDNA拷贝数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推测在高原环境线粒体由于受到氧化损伤,机体通过线粒体自噬清除线粒体,从而线粒体拷贝数降低,获得氧气含量降低,线粒体合成能量减少,为了满足机体对于能量的需求,导致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动物在高原环境下,由于线粒体受到氧化损伤,通过自噬清除损伤的线粒体,从而表现出高原动物线粒体拷贝数低于平原环境。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动物获得氧气含量降低,线粒体合成能量减少,为了满足机体对于能量的需求,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通过对荣昌猪线粒体拷贝数变化的研究,为家畜适应高原生产环境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