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素E对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ebaot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列腺素E<1>对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 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血浆P选择素(GMP-140)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近年来血浆P选择素水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既往,对单纯高血压的病人或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浆P选择素研究的比较多,但是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病人的血浆P选择素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合并IGT的病人及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P选择素同时进行测定及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单纯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IGT病人血浆P选择素指标的改变,探讨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 实验材料 来自2005年3月~2005年1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单纯高血压组(A组)20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0.7±10.8岁,并空腹血糖(FPG)<6.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的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7.8 mmol/L;高血压伴IGT组(B组)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40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5.98±13.03岁,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的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在7.8 mmol/L~11.1mmol/L之间。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2005年3月~2005年12月随机来院健康体检人群,20例,年龄35~77岁,平均57.35±12.9岁,均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病史,经过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人。 实验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按统一表格进行人选登记,测量静息坐位血压和身高、体 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测定:WHR=腰围(cm)/臀围(cm)。 两实验组患者分别在用PGE<,1>注射液前和治疗7天后次日,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取空腹受试者前臂静脉外周血6ml。测定血浆P选择素测定、血糖测定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HOMA-IR=F<,INS>×FPG/22.5。监测两组血压变化。用SPSSlO.O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治疗前后血浆P选择素进行同组比较,用药后血浆P选择素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分析表明高血压伴IGT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与年龄、BMI、腰围、臀围、FPG、2HPG、F<,lNS>HOMA-IR、SBP、DBP呈正相关。 现已认识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增强,从而不同程度地伴有血小板活性增加和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活性增加易促使血栓形成;内皮功能受损使血管舒张与收缩的运动功能失衡,因此,血压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有连续相关性。GMP-140是由McEver等首先在活化的血小板膜上发现的分子量为140Kda的糖蛋白,定位于血小板a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它具有黏附分子的活性,参与介导活化的内皮细胞或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P-选择素通过与白细胞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CI-1)结合,促进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及在血栓部位的聚集。所以,血浆GMP-140含量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敏感指标。 本文结果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P-选择素升高,则提 示血管内皮损伤越严重,血液凝固性也可能越增高。故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纠正这些异常因素以改善预后。 目前广泛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IGT阶段。IGT患者患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性也较正常葡萄糖耐量者高。IGT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是,糖耐量减低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蛋白质的糖基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心血管病变的发生;此外高血糖可以使终产物的产生增加,此类物质的蓄积可以通过其对血管壁以及血管基质的影响,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IGT时,血糖升高可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蛋白激酶C,使血管内皮受损,受损内皮释放的血管舒张物质减少,血管收缩物质增加,自由基增加,可发生脱颗粒反应,颗粒与细胞融合,使P-选择素表达到细胞膜上,而使P-选择素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患者P-选择素结果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的P-选择素值,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故更应该积极降低高血压伴IGT病人的P-选择素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现已证实,内皮细胞损伤时,前列腺素生成减少,而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增多,造成前列腺素与血栓素平衡失调,使小血管强烈收缩,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前列腺素E是内源性的抗栓因子,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甘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甘增多,细胞内游离钙减少,从而抑制多种因素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可明显促使已增高的血小板活性下降,损伤的血管内皮恢复。据此,本文采用了前列腺素E。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发现,经过前列腺素E<,1>治疗一周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在A、B两组均有下降。这在其它类似药物中未见过能改善血小板活性和修复血管内皮的类似报道。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应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而且应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的IGT。控制此类患者病情进展的首要措施则是通过积极干预处理一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及必要的药物干预来消除包括血浆P一选择素异常在内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所以,高血压病的防治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对其危险度进行评估,从单纯控制血压水平发展到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这已成为现代心血管病预防的一个重大战略转移。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P选择素升高,尤其高血压伴IGT患者明显升高,提示此类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受损。 2.前列腺素E<,1>能改善高血压和高血压伴IGT患者异常血浆P选择素的水平,提示前列腺素E<,1>能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 3.高血压伴IGT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与年龄、BMI、腰围、臀围、FPG、2HPG、F<,lNs>、HOMA-IR、SBP、DBP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第一部分: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  目的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目前认为其与基因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见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角度研究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中的报道。因此我们设计本实验,检测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中胎鼠后肠组织中非编码RNA的表达谱,采用Agilent芯片技术检测其相关
学位
报纸
糖原贮积病Ⅰ型(GSDⅠ)是一种糖代谢障碍性疾病,根据基因缺陷不同,分为GSDⅠa、Ⅰb型。大数患者婴幼儿起病,表现为低血糖、肝大、生长发育迟滞等。以生玉米淀粉为主的饮食治疗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目前诊治重难点在于防治远期并发症。多数患儿起病即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年长儿可出现肾脏病等,均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既往有GSDⅠ患者出现脑血管病的病例报道(共7例),但GSDⅠ患者脑血管病的风险及机制不明,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