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下文简称《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规定了行政诉讼中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中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的确立。作为一种新的审查模式,该制度弥补了运用司法权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空白,也更加有利于实现行政诉讼法解决行政争议、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两年多以来,在行政诉讼中向法院提起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的案件迅速增加。分析1123个裁判案例得出,我国的裁判现状整体上呈现出东部案件数量多但中西部法院态度积极、由于法院态度谨慎导致案件数量回落、中级人民法院和二审程序案件多但基层人民法院和一审程序态度积极、公众认识不足且审查启动难度高的情形。并且在司法实践中遵循提出审查申请、审核启动条件、进入审查阶段、做出审查结果、提出司法建议的诉讼流程。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但是我国行政诉讼中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依然存在着公众认识不足、审查启动难度大、审查过程不完善、司法建议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对此应该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度、降低审查启动难度、建立明确的审查过程、完善司法建议机制等措施,不断完善我国行政诉讼中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