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播中的长尾效应——广告载具整合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v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形势和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大众消费者正在分裂成较小的消费群体,媒介数量正在飞速增加,大众传播媒介开始发生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的变化,也就是从“广播”向“窄播”,从“大众”向“分众”的转变,媒介不断的进行自我分割和占领新的市场空间,使得媒体受众不断的被分流。  对于广告业来说,传统的媒体广告投放标准通常依据某一类媒体的特性,这些“类”的特性为我们制定媒体广告购买计划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媒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突出,同一类媒体中不同具体媒介以及具体媒介单位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这些“媒介单位”进行进一步的的细化,我们得到了“广告载具”这一最终承载广告信息的载体,这些广告载具以其相对独立的传播载体形式而存在,直接影响到广告传播的效果。  本文将经济学中“长尾理论”引入到广告学的研究当中,以广告传播规模为划分依据,将大众传播载具与分众传播载具进行划分,得出“头”与“尾”两个部分,并从投资—收益角度来对这两部分的广告效果进行了分析。由于受众和媒介的“碎片化”,单一的广告传播越来越难以到达目标受众,将广告载具进行整合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对广告传播中载具的整合进行了研究。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起因、意义、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并对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发现无论是对“广告载具”的研究还是对广告业中存在的“长尾效应”的研究都还相当少,且将两者结合起来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并且对广告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现实意义。  第一章从广告媒体环境和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得出媒介的“碎片化”和消费者市场的分化,是我们从广告媒介投放转变到更为细化的广告载具投放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以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这一新的观点切入,对长尾理论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告业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得出了广告主、广告传播信息和广告传播载具中都有各自的“头”与“尾”的存在,其中广告载具按照传播规模分为大众传播中的热门载具、大众传播中的非热门载具和分众传播载具,而后两者由于受众较小,组成了广告载具的“长尾区间”,并在目前广告主的媒体投放意向的具体数据中得出长尾广告载具市场正在逐渐兴起的结论。  第三章从长尾载具与“接触点”的微观承接入手,对广告载具的选择和开发进行了探索,并对广告载具的传播效果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投资—收益为依据对广告载具中的“头”与“尾”对目标受众的到达率来进行传播效果的对比,得出了与广告载具传播规模分布相反的曲线,并在最后对广告载具整合的原则、整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四章主要指出了广告载具和长尾效应的提出,对广告公司和媒体的广告经营、广告载具的开发以及广告投放的转变都有特殊的意义。  结语部分概括了广告中的长尾分布以及广告载具的整合,得出了广告载具的发展变化是广告媒体和消费者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并且它们目前的一些新的变化必然也会引起新的问题产生。
其他文献
两岸关系问题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两岸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08年马英九当局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大转折和大发展。媒体作为传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媒介的大型集团化与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迅猛发展使跨文化传播日渐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国际电视在跨文化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传
2007年被媒介人士称为“公共事件元年”,公共事件经由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甚至是手机媒体的共谋、博弈并追踪、推动,造成轰动效应并制造大量的受众反馈,激发社会反思、影响社
在孙中山研究成为一门显学,学术研究仍然持续高温的状况下,孙中山的宣传思想却处于相对被忽略状态,仅仅有少数学者在他们的新闻史著作里简单探讨过孙中山的报刊活动和思想,专
期刊
区域化是建立在市场、互补性、资源整合,乃至形成相对完整的价值链的基础上,传媒作为上层建筑之一,不可避免地将发生改变。当前,武汉城市经济圈这一规划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