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 virus-1,HSV-1)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原体,能够通过受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宿主细胞并引起多种疱疹样疾病。此外,HSV-1可以通过上皮组织神经末梢感染宿主神经元,最终在宿主三叉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机制。人类作为HSV-1感染的唯一自然宿主,全球接近90%人群都曾感染过HSV-1。HSV-1一经感染,往往会永久伴随着宿主,并通过潜伏感染机制再次爆发,造成人类龈口炎、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性脑炎等一系列人类疾病。近些年的研究表明HSV-1在生殖器疱疹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且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HSV-1病毒感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目前最为有效治疗HSV-1感染药物为阿昔洛韦(Acyalovir,ACV)及其一系列衍生物。HSV-1胸苷激酶TK能够将ACV及其一系列衍生物磷酸化,磷酸化的产物掺入到新合成的病毒DNA链中能够阻断DNA的继续合成。然而,在HSV-1进化的过程中病毒TK基因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能够对ACV耐药的突变病毒株。由于HSV-1病毒突变性强等特点很容易导致病毒耐药性的出现,且目前并未有能够彻底治愈HSV-1的有效药物及针对HSV-1的疫苗。因此,寻找新的疫苗或者药物对治疗HSV-1引起的疾病变得迫在眉睫!此前,我们实验室通过人类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在人胃癌细胞BGC823细胞中筛选到了一些能够抵抗HSV-1病毒感染的候选基因,其中一个基因是HCFC1R1。已知的宿主细胞因子1(HCFC1)参与病毒立即早期基因表达调控,HCFC1R1作为HCFC1的调节因子,参与HSV-1感染的详细机理尚不清楚。BGC823细胞敲除HCFC1R1后能够抵抗HSV-1的感染,当在敲除细胞中恢复HCFC1R1蛋白表达后细胞抗病毒能力减弱。正反向实验证实细胞缺失HCFC1R1后能够抵抗HSV-1病毒感染,说明HCFC1R1确实参与了HSV-1感染过程。接着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病毒相关蛋白(ICP0、ICP4、TK、gD、VP16)的表达水平,发现在BGC823hcfc1r1-/-细胞中这些病毒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证明在BGC823hcfc1r1-/-细胞中抑制了病毒的蛋白合成,从而阻碍了病毒的增殖复制过程,避免了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裂解性死亡。我们通过研究还发现HCFC1R1并不是作为病毒膜受体将病毒携带进入宿主细胞中,也并未通过激活宿主细胞干扰素通路来抵抗病毒的感染。在病毒感染时,HSV-1 VP16蛋白会与宿主细胞因子HCFC1发生相互作用,将VP16蛋白携带进入细胞核中激活立即早期基因的表达。HCFC1作为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因子在病毒基因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实验证明宿主细胞因子调节因子HCFC1R1也参与其中。病毒感染后BGC823hcfc1r1-/-细胞质中可以检测到HSV-1 VP16蛋白,但在细胞核中却检测不到VP16蛋白。而病毒感染BGC823 WT细胞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能检测到VP16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HFC1R1与HCFC1、HSV-1 VP16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结果表明BGC823hcfc1r1-/-细胞中VP16蛋白的入核过程受到影响,从而证明HCFC1R1参与了病毒VP16蛋白的入核。本研究中我们从病毒与宿主依赖因子相互作用角度出发,论证了HCFC1R1对于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复制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为研发HCFC1R1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增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开发彻底治愈HSV-1感染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