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62613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较其他灾害遍及的范围广,历时长,对社会经济的损失居各项自然灾害的首位。严重的旱灾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生活和生态环境。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威胁非常严重,历年各次大旱都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并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愈来愈大的趋势,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受财力、物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对气候和干旱等自然规律尚难以准确掌握。由其面对农业旱灾威胁,尚难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远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集中整理,全面分析我国近500年的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特别是建国50年来北方各省区的详细旱灾资料,深入总结了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农业、牧业、农村人畜饮水、城市缺水等干旱灾害的危害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系统提出了农业防旱减灾的对策措施以及建立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干旱气候评价的旱灾防御体系。通过对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干旱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的特征。 2.中国旱灾受旱面积和旱灾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干旱发生区域有扩大的趋势:旱灾影响范围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干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3.我国干旱总的形势表现为农业用水矛盾加剧,工业和城乡缺水严重,干旱缺水限制牧区发展;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水危机、水浪费、水污染加剧。 4.旱灾的防治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旱减灾目标趋向综合性。 5.根据我国旱灾的特征,提出“抗旱减灾应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的抗旱减灾思路。 6.提出我国防旱减灾对策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7.提出我国农业防旱减灾措施包括:1)工程措施 兴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2)生物措施 选育抗旱植物品种,采用覆盖保水耕作技术,扩大植被覆盖度、减少蒸发;3)科技措施 加强预测、预报、监测、气候评价研究,进行干旱灾害模拟,加强干旱不确定性研究,强化对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4)管理措施 加强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气候评价的研究,完善抗旱服务休系,加强法制建设,做好灾后救助。
其他文献
创新型企业的培养路径应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本文从非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高新技术企业三类创新型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增强供给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制度困境、
波长转换器是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网络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DWDM 全光网中引入波长转换节点,对网络的性能,尤其是对阻塞概率性能有较大的改善。
本文在对生态城市及其建设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就生态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生态规划进行了综述。
华北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可分为裂缝-孔隙型、溶洞-裂缝型、溶洞-裂缝-孔隙型三类。20年的开发历程,按照产油状况为主的储层动态特征和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结合产油量和含水率的变化,可划
一站式电子政务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成为应时之需,而电子政务绩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则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从相关
本研究通过正交二次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生长猪低蛋白日粮可消化赖、蛋+胱、苏、色氨酸的平衡模式,确定了以生产性能为指标的适宜可消化氨基酸的需要量和比例,进一步通过两个
经过20 世纪80 年代激烈争论后,在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上,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已从企业理论研究领域逐步分化成两大对立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主流地
在经济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目前,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展现出强劲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