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研究头皮脑电与皮层脑电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应用的特点,并分析在额叶、颞叶和顶-枕叶致痫灶中头皮脑电对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探讨在哪些类型中,头皮脑电可以准确的定位致痫灶,从而减少或替代颅内电极的使用。方法:对29例将进行癫痫灶切除术的患者,术前进行1-2周头皮视频脑电监测(V-EEG),捕捉其临床发作与发作前有定位价值的脑电活动,根据其头皮脑电监测结果并结合MRI异常,讨论确定放置颅内电极(皮层与深部电极),开颅放置颅内电极,进行皮层脑电监测,捕捉至少3次临床发作与其脑异常放电后,确定致痫灶的位置并进行手术。以皮层脑电定位的致痫灶为金标准,比较头皮脑电定位不同脑叶致痫灶的准确率。结果:1.29例患者中,头皮脑电能够定位额叶致痫灶的概率为84.2%,Kappa值为负0.02,可靠性较低;而头皮脑电能够真正定位颞叶致痫灶的概率为93.3%,其Kappa值为0.5,可靠性高;其中3例顶-枕叶癫痫,头皮脑电监测到的异常放电区域与皮层电极大致相符。2.术后经过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Engel’s癫痫术后结果分类,10例颞叶致痫灶切除术后Ⅰ级者8例(80%),Ⅱ级者2例(20%);16例额叶致痫灶切除术后Ⅰ级者8例(50%),Ⅱ级者5例(31.2%),Ⅲ级者3例(18.8%);3例顶-枕叶致痫灶癫痫患者术后均为Ⅰ级。3.术后3个月、半年、一年后分别进行V-EEG复查,10例行颞叶致痫灶切除术的患者中,9例患者脑电图有明显改善,未见或仅少见痫性放电,1例患者致痫灶对侧脑叶有痫性放电;16例行额叶致痫灶切除术的患者中,5例患者脑电图有明显改善,未见或仅少见痫性放电,7例患者痫性放电指数较术前减少50%以上,4例患者痫性放电指数较术前减少50%以下;3例顶-枕叶致痫灶切除术后患者脑电图均有明显改善,未见或仅少见痫性放电。4.10例行颞叶致痫灶切除术的患者中,4例患者在术后2年已停用抗癫痫药物,6例患者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剂量较术前少;16例额叶致痫灶切除术后患者均未停用抗癫痫药物,部分患者抗癫痫药物使用剂量较术前少;3例顶-枕叶致痫灶癫痫患者术后抗癫痫药物剂量也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颞叶致痫灶的癫痫患者通过术前头皮视频脑电监测来定位致痫灶的准确率较额叶致痫灶者高;枕叶致痫灶合并影像学异常者,头皮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的价值高。通过本文资料总结分析,我们认为:1.难治性癫痫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对于内侧颞叶病灶伴海马硬化者,枕叶癫痫病灶在一侧者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额叶癫痫者病灶广泛,尤其在功能区者效果差,是否进行手术尚值得商榷;2.头皮电极加蝶骨电极进行头皮脑电监测对部分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效果好,可以替代颅内电极进行一次性颞叶海马切除手术。3.影像学检查有阳性病灶的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后的效果较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患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