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口译作为一个产业日益蓬勃。随着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对于英汉双向口译员的需求也逐渐扩大。然而,市场上的整体口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相关口译研究和评价体系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口译实践的变化。理论上,过去传统的口译模式需要在新环境中发挥指导作用才能巩固其经典地位;实践中,我们需要一个易于理解、便于应用的口译失误研究来指导实践。口译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因此,从互动视角来研究口译失误并探索相应对策,对于口译提升理论研究和改善市场实践都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取理论推导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受到经典口译互动模式的启发,本文从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的三角形模式、Anderson的“铅字格”三方互动模式、Daniel Gile的会议口译互动模式、Franz P?chhacker的口译互动模式、Bistra Alexieva的多参数口译模式和Wadensj?的互动模式中推导出可能引发互动失败的根源。文章通过总结分析口译理论家和实践家提出的口译互动模式,提出导致口译失误的原因、主要失误类型和相应解决方案。 本研究通过分析交流互动中包括讲者、译员、听众、客户、工作环境、相关文化在内各个因素,提出了互动中导致口译失误的原因。列举了包括误解、误译、少译、多译、代码转换不当、语域不当、文化错误等主要失误类型,并提出了背景信息、术语表、解释与省略、道歉与更正、反馈与调整、团队合作六大解决方案。真实场景中的口译实例贯穿全文,提供有力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