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模式分析口译失误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口译作为一个产业日益蓬勃。随着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对于英汉双向口译员的需求也逐渐扩大。然而,市场上的整体口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相关口译研究和评价体系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口译实践的变化。理论上,过去传统的口译模式需要在新环境中发挥指导作用才能巩固其经典地位;实践中,我们需要一个易于理解、便于应用的口译失误研究来指导实践。口译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因此,从互动视角来研究口译失误并探索相应对策,对于口译提升理论研究和改善市场实践都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取理论推导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受到经典口译互动模式的启发,本文从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的三角形模式、Anderson的“铅字格”三方互动模式、Daniel Gile的会议口译互动模式、Franz P?chhacker的口译互动模式、Bistra Alexieva的多参数口译模式和Wadensj?的互动模式中推导出可能引发互动失败的根源。文章通过总结分析口译理论家和实践家提出的口译互动模式,提出导致口译失误的原因、主要失误类型和相应解决方案。  本研究通过分析交流互动中包括讲者、译员、听众、客户、工作环境、相关文化在内各个因素,提出了互动中导致口译失误的原因。列举了包括误解、误译、少译、多译、代码转换不当、语域不当、文化错误等主要失误类型,并提出了背景信息、术语表、解释与省略、道歉与更正、反馈与调整、团队合作六大解决方案。真实场景中的口译实例贯穿全文,提供有力论证。
其他文献
对艾丽斯·沃克的传统研究,居多集中在她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及其遭受的双重压迫上,评论界的反应几乎是清一色的褒扬;而对其男性人物的评论却褒贬不一,或更准确地说,肯定赞同者
本文通过分析价值观研究现状及传统的结果呈现方法,提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人群价值观可视化呈现方法。以中国大学生与自述熟语的相互关联为切入点,探寻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聚合
翻译既是语际间交际行为又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奈达(1982)认为“翻译,即译义”,译义是追求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翻译研究不仅对翻译作品的研究,而且也侧重对翻译
汉语中的“好”是个高频词汇,其既可以作形容词来修饰名词,又可以作副词,并能与其他一些汉字构成复合结构。英语中的“good”通常情况下作为形容词而被大家所熟知,“well”也是英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和学习过程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法研究的新动向。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个人因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