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催化合成COS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在金属硫化物催化剂上COS合成反应的催化活性,考察了进料比、温度、空速、催化剂硫化的完全度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分别对商品催化剂及自制催化剂上COS合成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另外,对COS合成的工业化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商品耐硫变换催化剂QCS-01、QCS-03、QCS-04、SB301、K8-11、Co-B和LS-951对COS合成反应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2)Co-B催化剂的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商品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H2S为硫化剂,浓度为10%,温度为350℃,将Co-B催化剂硫化2小时后,在反应温度250℃,一氧化碳与硫化氢进料比为2.2:1,总干气空速为1000 h-1的反应条件下,硫化氢转化率为36.83%,羰基硫选择性92%。 (3)在180~300℃之间,Co-B催化剂催化合成COS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式为: -rH2S=1.66×10-2CH2S0.57CCO0.45exp(-2840/RT) 在180~300℃之间,自制催化剂催化合成COS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式为: -rH2S=1.87×10-2CH2S0.54CCO0.48exp(-2590/RT) (4)本工艺路线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生产中先使用有机溶剂将COS分离回收,再使用低温分离方法将氢气分离,其它气体循环利用。
其他文献
电子电器设备的高效散热是现代传热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改善、功率容量的增加以及结构的微小型化,都直接取决于器件本身热控制的完善程度。随着电子及通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开展麻粒岩流变实验,分析新矿物的形成对麻粒岩的流变的影响,为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下地壳中性和基性麻粒岩流变结构奠定基础。采用天然基性麻粒岩样品,在围压为1 500 MPa,
会议
  微量元素在矿物与熔体间的分布与其物质组成、矿物结构以及温度、压力等有关.为了研究温度和压力对角闪石-熔体间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的影响,我们对采自豫西伊川-汝阳的含水
会议
离子液体是完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特性。在聚合物电解质中引入离子液体或将离子液体作为聚合物单体得到的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同时具备离子液体和传统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势。然而离子液体作为一类全新的物质类型,将其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刚刚起步。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在对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方面,而实际应用于电池的较少。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