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巨大芽孢杆菌在桉树栽培上的应用初探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氮巨大芽孢杆菌属于益生菌的一种,具有固氮作用。本试验将前期筛选的巨大芽孢杆菌DU07菌株配制成菌肥,采用随机区试验组设计的方法进行桉树造林试验。试验地位于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连山管区,试验中对造林后林龄为2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的桉树生长量进行测定,同时对林龄9个月、12个月、15个月和18个月的桉树根区微生物、土壤酶(主要包括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氮素(主要包括全氮与碱解氮)进行测定,探讨该菌肥对桉树的生长所造成的作用特征,为其规模化的开发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桉树的生长量在施用桉树专用肥的条件下最佳,其次为施用菌肥的研究组,最后为自配未接种菌株肥料研究组;同时发现,施用菌肥可以增大树高和胸径,对桉树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林木生长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明显,且与施用桉树专用肥的桉树生长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培养后制成的菌肥对桉树树高的影响不显著,但使桉树的胸径(地径)出现一定的差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异逐渐不显著。同时发现以基质为发酵木薯渣的菌肥和泥炭土的菌肥对桉树生长的影响的差异不显著。(2)施用菌肥的桉树土壤中根区微生物数量(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及固氮菌)较自配未接种菌株肥料高,也同时高于施用桉树专用肥土壤中的含量;其中的放线菌在林龄为9个月、12个月及15个月时其菌落数均高于施用桉树专用肥和施用自配未接种菌株肥料,而18个月时,施用菌肥的桉树根区放线菌数量在三个实验组中变为最低。此外,四类微生物中,细菌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固氮菌,再次是真菌,最后为放线菌。说明施用固氮菌肥对土壤的生物活性具改良作用。在基质类型(即发酵木薯渣与泥炭土)不同的条件下,桉树根区微生物各类群的菌落数在不同林龄阶段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菌肥在基质相同但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的条件下,桉树根区微生物各类群的菌落数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差异也均未达到显著差异。(3)桉树根区土壤酶(包括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过氧化氢酶)在施用菌肥时其活性值均高于使用自配未接种菌株肥料,而随着追肥过程的进行,大部分酶活性值的均值的差异也不断扩大。桉树专用肥的追加也会使得大部分的酶活性值高于施用菌肥土壤酶活性值,而追肥时间为18个月时又低于使用了前者。(4)桉树土壤中的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在施用菌肥的土壤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施桉树专用肥研究组,最后为施自配未接种菌株肥料研究组。在菌肥的配置中,其基质(即发酵木薯渣与泥炭土)以及菌株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和阿须贝培养基)不同,对桉树土壤酶及氮素的影响不大。
其他文献
学位
广东丹霞山是2010年8月成功申遗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本研究针对申遗成功后公众感兴趣的丹霞山造景地貌成因开展了单轴抗压强度、抗酸
蒋一禾:绘画的人  南宫浩兄说带我去认识一位画家。  当我们敲开这个城市最拥挤地段的一扇门后,一个长发留须男人已站在门内等候。蒋一禾。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当然,仅仅只是我觉陌生,画界熟悉。  蒋一禾微笑,将我们让进茶厅。厅内的茶叶、茶具、茶桌都很讲究。倒茶的手法也显示蒋一禾对茶浸淫已深。不晓得画家是不是都讲究茶道,至少蒋一禾讲究。关于茶,我知道的只是,当茶风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唐兴起之后,茶风便随着古
期刊
《喜馬拉雅山上的明珠》《两棵树》《夜色阑珊》,依次打开这三部短篇小说,三个故事,不同的命运和人生铺展眼前。三篇作品中讲述的人和事,原本倒都是平常的:《喜马拉雅山上的明珠》和《夜色阑珊》,讲述的都是女性婚恋生活中所遭遇和承受的身体伤害、羞辱与情感的损耗、损伤;而《两棵树》则更多着眼于当下生活里两性关系中那些极为细腻、幽微甚至黯淡的心思与情境。而诸如此类的人物和故事,在当下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潮中似乎随
期刊
一  多年前,我和母亲穿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进入国道,再顺着匍匐在玉米地旁边的国道抵达车站。那是一个荒凉破败的过路站,在还没透亮的天色中寂静而孤独。它被包围在广大的田地之间,仿佛就要被海洋吞没的码头。灯光很暗,只稀稀拉拉亮着几盏。狭窄的候车室和站台连通,晨光从站台渐渐变亮。我和母亲拖着厚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站台走去。我不知她为何偏要拿上那袋粗笨的吃食和特产,我要去的地方根本用不上这些,相反我的旅
期刊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定人们对于知识及其他信息的权利,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
秋黄瓜  夏天到了尾声,原来蓬勃生长的各种菜蔬都走向衰亡。某一天清晨,母亲从菜地里拉回来一车枯萎的黄瓜秧,这下可好了,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吃那肥胖臃肿的老黄瓜了。  可是还能吃什么呢?豆角秧也拉回来了。茄子都不结了。只能每天吃丝瓜架豆了,早先摘下来的青皮南瓜还有几只。早饭吃凉拌架豆角,中饭吃炒丝瓜或者炒南瓜,晚饭吃中午剩下来的炒丝瓜或者炒南瓜——终于也吃烦了。  甚至开始怀念起老黄瓜来。  有一天早
期刊
一  清晨,沿着白河往上走,在一片草丛中,看到几只棕褐色的鸟,飞来飞去,不停地跳跃,不时响起一阵刺耳的鸣叫。这叫声是那么的熟悉,从记忆中一跃而出,它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芦苇园,想起了芦苇丛中一种叫大苇莺的鸟。  大苇莺,一种小型雀鸟,背部黄褐色,腹部淡棕褐色和乳白色,尾巴也呈褐色。它在众多雀鸟中,极其普通,很难被人关注。大苇莺,不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鸟,山林里,你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田野里,你难觅踪迹。
期刊
孙德民,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首批省管专家、文化部首批部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创作五十余部大戏和十多部影视剧,荣获四十多项全国性奖项.其中,九
期刊
这是一个令她不断遭遇问题的季节  那些有秩序的日子,还在那儿吗?  那颗清静心、干净的爱,还在那儿吗?  这是一个令她不断遭遇问题的季节  很多问题,她可以  回答,也可以  不回答。她只是  默诵着胡安·赫尔曼的诗句:  “你眼睛的眠床闪耀在一个女人的尽头”  她越来越敬畏粮食、餐桌、箸筷  在一日三餐的温热里  安静度日。陽台上的干枝梅兀自开放着  和她一样守着和平年代  守着自己的小日子,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