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户籍身份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土地使用形式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城市地域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种以经济开发为动力的城镇化带有一定的规划性和行政指令性,对失地农民的影响急剧而深刻,凸显的矛盾尤为尖锐,其中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就是较为突出的矛盾之一,而归其原因主要体现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和个体因素上。从社会因素来看,在传统二元经济体制下,被征地农民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难以打破社会偏见,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在制度上,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政策没有细化,开展培训的许多具体政策和工作无有效的针对性,使得被征地农民这一群体的就业培训游离于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之外。从个体机制上来看,随着被征地农民身份转变并没有带来其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改变,更多的被征地农民在转移就业过程中依然没有具备非农产业的生产技能。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无法有效匹配,导致其就业难。另一方面,被征地农民在城市氛围影响下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但是传统农村生活习惯还在其身上有一定影响,市民意识还较淡薄。这些现象都表明,被征地农民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就业培训无疑是被征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和身份转变的途径之一。2006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打破了二元经济体制,逐步走上了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夹心层——被征地农民的各项就业培训政策还并没有完全细化,一方面他们脱离农村,不符合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另一方面虽然融入城市,能同等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和困难就业人员的就业扶持政策,但在就业培训方面,又没有完全与城镇失业人员区分开来,由此想到,将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作为研究切入点,希望能探究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训政策。本论文对成都市现行的就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内容和执行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研究,并对政策本身提出了一些完善性建议。最终,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应在脱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基础上,同时和城镇失业人员培训区分开来,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特殊性进行有的放矢的就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