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呼吁:空间理论视角下《又来了,爱情》的主题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来了,爱情》是莱辛的晚年作品之一。小说围绕一场话剧的排演展开,讲述了两个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寻求爱而受挫的故事。对于此部小说,很多学者认为晚年的莱辛陷入了谈情说爱的狭隘题材。本文将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试图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小说中的爱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分析,以期揭示莱辛在这部小说中阐释的哲学主题即爱的不可或缺性。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又来了,爱情》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布局。第二章是对小说物理空间的研究。从朱莉母亲的林中小屋到朱莉居住的森林,母女俩因为社会偏见而被剥夺了爱的权利,从而导致了她们的悲惨人生。斯蒂芬居住的庄园富丽堂皇,他和妻子就像经营这所庄园的合伙人,没有夫妻之爱。斯蒂芬因此迷恋上剧本里的朱莉,最后因为爱的缺失而抑郁自杀。第三章是对两位主人公心理空间的研究。朱莉因为是有色人种的私生女,一次又一次遭到恋人的抛弃。她的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忠贞和被抛弃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揭露了她对于爱的追求。萨拉的心理活动围绕她与年轻男演员和导演的感情线索展开,男演员比尔点燃了她的欲望,之后她对导演亨利爱得深沉。萨拉的心理空间流露出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年龄差的无奈。第四章是对小说社会空间的研究。在家庭关系中,无爱的婚姻使人痛苦抑郁。父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性格,甚至留下一生的阴影。乔伊斯和母亲生活后从一个问题少年变得积极乐观,这充分展示了爱在婚姻生活和青少年成长问题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青鸟剧团这一社会空间中,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就像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剧团的元老们给年轻一代包容和理解,说明了文化的碰撞、时代的更替都需要爱。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了小说对爱这一主题的诠释,解读多丽丝·莱辛在作品中寄托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美好祝愿。
  总之,运用空间理论对《又来了,爱情》的分析表明,小说中的爱并不是爱情的专利,它包含了世界上各种爱的情感。莱辛故意将小说名字的英文小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爱所包含的广义之情。通过对小说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分析,阐释了爱的缺失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作者的创作主题是呼吁一个充满爱的社会。
其他文献
露丝·尾关是当代美国及加拿大文坛知名女作家,其2013年小说《不存在的女孩》乃是其巅峰之作。小说涉及多元文化背景及存在主题,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于哲思。在这部小说中,尾关采用了平行叙事的特殊手法,凸显了存在个体之间似分实聚的联系,奠定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基调。在此叙事框架之中,尾关密切关注日渐多元开放的现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与挑战:网络、量子理论等解构了时间与现实的概念,让存在个体的处境更加暧昧
学位
西利亚·撒克斯特(CeliaThaxter)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着岛上的风土人情与自然美景。纵观西利亚的系列作品,自然之美始终是她关注的主题之一,她不仅向读者呈现着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之美,也能够领会残酷无情的灾难之美。本文运用积极美学的相关理论,意图以美的客观性、纯粹性与神圣性为切入点,对西利亚的自然审美思想进行深入阐释。首先,西利亚将客观的科学知识融入审美过程,
学位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它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指明特定事件前事后果。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起始动词(inchoative verbs)描述动作起始或事件过程,实质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或嬗变。国内外对于起始动词的关注点不一,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是起始动词和趋向动词的共现和搭配关系,侧重对比如“V起来”之类的趋向动词的研究,而国外多从语言和认知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起始动词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因
学位
本文主要基于茅盾对于乡土小说的定义,并运用文学翻译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的方法,对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的乡土特色的再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首先讨论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对乡土语言特色的再现。从乡土词汇的再现来看,葛浩文为了让读者感受异域乡土气息,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异国乡土情调,从乡土俗语的再现来看,葛浩文并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表达进行文化替换,而是多保留中国俗语意
学位
菲利普·罗斯(1933 - 2018)是继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和索尔·贝娄之后新一代犹太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描述美国犹太人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一世纪初面世的小说《人性的污秽》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也是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该小说描述了生活在克林顿时代的三位主人公科尔曼、莱斯特和福尼亚所遭受的种族、战争、家庭和社会创伤。本论文将运用创伤理论分
学位
约翰·厄普代克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当代美国作家之一,《圣洁百合》是他十三部长篇小说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这部小说揭示了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真实精神状态和生活面貌。  本文从空间理论角度分析《圣洁百合》中的三种空间,解析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章主体,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和参考文献。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厄普代克及其文学地位、《圣洁百合》和本文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主
学位
汉语中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的发展历经指示代词,系词,并逐渐发展成为焦点标记,强调标记和对比标记。英语中的动词be作为一个特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词性以及语义。既可以作为系动词,实义动词,助动词,傀儡动词,还可以表示存在。其中,Be动词在存在句中时,本质上还是系动词。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能够作为系动词表示判断和存在,都能
学位
“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行,极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然而,在把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的时候,不少中国译者只考虑到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是否已充分体现,却没有重视译文读者能否接受。因此,研究外国译者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语言与文化能力出众,还会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评估,修改译文,让中国文化“走”得出去。  1980年,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钟玲合译、出版美国第
学位
黄运特是当代美国华裔翻译家,学者,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社会中的亚裔及其文化为对象,探讨美国社会中亚裔移民及其文化对美国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美国白人群体对亚裔移民生活的影响。通过撰写《暹罗连体兄弟在美国》,黄运特再现了19世纪早期亚裔连体兄弟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历程,揭露连体兄弟在白人社会中被视为种族“他者”、性别“他者”和阶级“他者”。因此,本文从后殖民主义中“他者”概念出发,对传记中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宠儿》于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小说《宠儿》不仅展现非裔美国黑人现实生活,还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状况。有很多学者对《宠儿》中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从心理分析、种族主义等角度出发;一些学者运用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但是他们着重分析《宠儿》的叙事时间和叙事对话等。较少有学者运用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热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