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级高新区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重要“政策试验田”,极大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自高新区政策实施以来的30年,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迸发区域创新新活力并且积极开拓新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全国创新创造的新兴浪潮。现有研究文献主要关注的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模式、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绩效等问题,却较少关注到国家级高新区作为一项政策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政府干预理论、创新理论为指导,基于宏微观双重视角,系统分析了国家级高新区作为一项政策,对于地区创新以及企业创新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微观上的研究发现企业入驻国家级高新区能够有效提升其创新绩效,相比省级高新区,入驻国家级高新区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新区政策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企业异质性,初创期、小规模、民营的东部企业从“入驻行为”中获益最大,尽管微观上表明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存在积极效应,但是宏观上却表现为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以及不同区域城市之间的创新效应不一致:具体地,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对于大城市的创新绩效有积极效应,而中小城市结果却相反;对于东部区域地级市的创新绩效有积极效应,而中西部却相反。研究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内涵:首先,国家需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家级高新区政策,积极优化招商环境;其次,政府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规模的城市制定针对性园区政策;最后,高新区的建设应强化管理体制创新,发挥高新区的特定建设功能,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导产业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