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与述情障碍、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讨护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三所医学院护理专业中抽取了 2024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调查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以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024份,有效问卷2019份。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分类数据资料;对连续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1.护理专业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2019名护生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4.86%。其中最常采用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方式为“拔自己的头发”(52%),其次为“用玻璃、小刀等划伤自己的皮肤”(49.7%)。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最常见的动机是为了“宣泄糟糕的情绪或感觉”(61.0%),其次是“惩罚自己的某些过错”(22.7%)。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在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上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护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上差异显著。2.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间的述情障碍得分、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差异比较对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述情障碍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间的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述情障碍得分(56.04±9.22)要显著高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述情障碍得分(48.85±9.86)。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在述情障碍的识别情感障碍、描述情感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在以上三个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得分。对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关爱、鼓励和控制因子在母亲、父亲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并达到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生在母亲关爱(21.20±5.70)、母亲鼓励(9.95±3.91)、父亲关爱(19.55±6.20)、父亲鼓励(10.23±3.93)得分显著低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母亲关爱(24.14±5.90)、母亲鼓励(10.91±3.94)、父亲关爱(22.86±6.26)、父亲鼓励(11.22±3.91)。而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在母亲控制(6.63±3.58)、父亲控制(6.03±3.49)得分显著高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母亲控制(5.43±3.74)、父亲控制(4.96士3.86)得分。3.护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是否有NSSI行为(1是,0否)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类型、TAS的识别情感障碍、TAS描述情感障碍、TAS外向性思维、PBI母亲关爱、PBI母亲鼓励、PBI母亲控制、PBI父亲关爱、PBI父亲鼓励、PBI父亲控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低年级(OR=1.589,P=0.011)、识别情感障碍(OR=1.079,P<0.001)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实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关爱(OR=0.959,P=0.013)负向预测护生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结论1.护生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最常使用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方式为“拔自己的头发”,主要动机是为了“宣泄糟糕的情绪或感觉”,最常见的外部刺激事件是“学习、就业等压力太大”。2.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生的述情障碍程度显著高于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生。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生感受到较少的父亲、母亲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到更多的父亲和母亲的控制。3.男性、低年级(年龄)、识别情感障碍是护生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父亲关爱是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