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动性是指一种人格特质,冲动特质个体的结果评价与其内在的生理机制相关。目前研究集中在探讨有无预期的条件下普通人群的结果评价的特点,且研究者之间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由此,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之上讨论冲动特质个体结果评价的加工特点。本研究设计了两个ERP实验,采用经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修订的Barratt第11版的冲动性量表进行筛选高低冲动性组个体进行研究。实验一选用赌博任务范式,考察在无预期条件下高低冲动性组个体分别在奖励500金币、奖励100金币、惩罚500金币、惩罚100金币条件下其结果评价的情况;实验二采用被动赌博任务,拟探讨在有预期条件下(奖励预期一致、奖励预期不一致、惩罚预期一致、惩罚预期不一致)高低冲动性组个体结果评价的情况。结果发现,实验一:(1)高冲动性组诱发出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低冲动性组;(2)奖励诱发出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惩罚,而在FRN成分上则相反;(3)500金币诱发出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100金币;(4)对于高冲动性组来说,奖励引发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惩罚;对于低冲动性组个体来说,奖励和惩罚差异不显著。实验二:(1)对于高冲动性组来说,奖励条件下,预期一致引发的P200与预期不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反,惩罚条件下,预期一致引发的P200显著大于预期不一致;对于低冲动性组来说,无论在奖励或是惩罚,预期一致与预期不一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高冲动性组诱发出的FRN和P300比低冲动性组显著更正。结果提示,无预期时:(1)冲动特质个体在面临奖励信息BAS被激活,对惩罚的BIS系统受到抑制,忽视其结果评价,从而难以从奖励中脱离出来进而转换对惩罚信息注意,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独立分离假说;(2)FRN对强度不敏感,但对反馈的效价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FRN应是反应效价,而非强度;(3)高冲动性组个体的对于奖励信息的易感性和高趋近动机以及对于惩罚信息的规避性和抑制,或许可以作为从冲动性的角度判断临床人格障碍。有预期时:(1)预期条件引入后调节了冲动特质个体BIS/BAS系统,使其从对奖励的敏感转向惩罚;(2)冲动特质个体高趋近且其认知效率不足,易自动注意捕获,对于一致信息加工较快;(3)冲动性反映了高BAS和低BIS活动,冲动特质个体中对惩罚信息时FRN减少可能与BIS活动的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