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与酶学性质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碱性蛋白酶是一类在生理上、商业上非常重要的酶类。现己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制革及丝绸工业,在医药、食品、环保、银回收、基础研究等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不断提高碱性蛋白酶生产菌株的发酵活力,大力开展碱性蛋白酶的相关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复合诱变原生质体技术选育工业新菌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 本实验出发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S23,其碱性蛋白酶活力为20387μ/mL。本文采用原生质体复合诱变进行菌种选育,并对发酵条件、酶的纯化方法和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青霉素、溶菌酶、甘氨酸和渗透压稳定剂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得出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最佳条件为:甘氨酸1mg/mL,青霉素0.4μ/mL,加入时间为对数生长中期;溶菌酶添加量2mg/mL,作用温度37℃,作用时间6h;稳定剂为琥珀酸钠,再生培养方法为平板双层法。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达到93.8%和37.5%。 2.研究了原生质体紫外线单因素诱变和UV-EMS复合诱变,最佳实验条件:紫外线单因素处理剂量为3min;紫外线UV-EMS复合诱变剂量为UV照射1min,EMS浓度为30mg/mL;孢子加热选育实验条件为温度80℃,处理时间20min,7%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交替处理。经多次诱变选育,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到一株稳定高产的碱性蛋白酶产生菌SH-59,其活力达到32356μ/mL。 3.对高产菌株SH-59进一步进行了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实验,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各种无机盐、培养基起始pH对产酶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索了培养基各组成成分对发酵产酶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基(%)为:玉米粉6.5,豆饼粉4.0,KH2PO4 0.04,Na2HPO4 0.3,CaCl2 0.4,pH9.0。同时对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试验了种龄、接种量和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绘制了发酵过程曲线。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种龄12h,接种量2%,装液量25ml/250ml,摇床转速210r/min,培养温度37℃,发酵周期44h。酶活达到38925μ/mL。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坛异军突起,备受瞩目。1982年,马尔克斯因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后,其中译本在中国发行。《百年孤独》一时间成了人
接收系统是通信与雷达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模拟接收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电子战中对信号的接收要求,因此对数字接收机的研究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接收机对
Meckel腔(MC)为颅中窝后部的硬脑膜陷窝,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并与许多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随现代影像学及及颅底显微外科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其构成和毗邻关系进行详尽研究
奇特化,反常化是现代人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也认识是现代人的基本切入点。而这种追求个性,追求对惯常生活的违反,表现在艺术里就是刻意地追求创新,与陌生化思路有着根本上的
目的:探讨D—D测定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用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D—D水平,以及在本院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建议》(中办发[2006]4号)的文件精神,需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