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创作群体之一。他们的创作以东北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鲜明呈现,以及浓重的东北地域文化风情而高标于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到了当代,由于多种原因东北作家群作为一个群体走向了分化和衰微,进入以个体创作为主的"后东北作家群"时期。其实,早在中国现代文学后期的四十年代,东北作家群就开始了分化,共和国以后,这种分化乃至衰微愈加明显,这些东北作家难再成"群"。当代以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等人经历了文学命运的变迁和创作道路的发展,他们与当代主流文学话语进行着艰难的融入。一方面,他们从主观上积极靠近当代主流文学,以贴近时代为主的题材选择、以塑造英雄人物为基准的创作方法、以歌颂为主的思想内容、以激越为主的感情基调,追随着主流文学话语。另一方面,主流文学话语对他们的融入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接纳、接受和积极的回应,这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史地位都不高。同时,他们的创作还有来自文艺政策的促动、冲击与制约以及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在动力与压力之间的挣扎中,在追随与坚守之间的取舍中,导致"后东北作家群"对当代主流文学话语的融入效果并不理想。探寻后东北作家群当代创作之路,就会发现他们的创作中存在很多"碎片"式的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在现实主义、忧患意识、流浪与寻根等创作方法、创作主题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他们与现代时期的东北作家群相比,在创作上的共性追求与整体风格的弱化乃至褪化。当代以后,后东北作家群群体意识弱化而个体意识突显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的当代创作在某些共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创作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我们不能轻视,不能视而不见,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后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当代创作中的一些不足与缺憾,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回避,不能避而不谈。而且,我们研究现代东北作家群的当代命运和创作走向,寻踪他们的命运轨迹和心路历程,还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其他现代作家的当代命运、晚期创作提供一个典型的个案,具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性。因此,笔者将研究的视点放在越过群体命运转折和时代变迁的双重分水岭之后的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上。以期分析建国以后,后东北作家群的当代命运、创作思想、创作走向、创作得失、价值估衡等问题。这也正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