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它们主要产自天然河道,粒群细度模数在2.2以上,为中、粗砂。但目前我国河砂开采泛滥,中砂、粗砂产量骤减、细砂含量相对增多,平均粒径小于0.25mm、粒群细度模数小于1.5的被称为特细砂的颗粒大量出现,所以,挖掘特细砂资源的潜在价值是我们以特细砂为对象开展研究的初衷。目前,我国特细砂数量巨大、分布广泛,辽河中下游地区就是重要的特细砂产出地之一。建筑用砂供给已经不能满足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其阻碍日益凸显。本文正是立足辽河流域特细砂资源优势,提出了系统开展辽河中下游地区特细砂研究的课题,这不仅会对当地工程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更是开启了特细砂研究的崭新领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本文主体内容包括对辽河特细砂样本的粒度分布与形态特征的分形研究以及对特细砂配制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以下即为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1)利用加密筛分试验确定特细砂样本粒度分布范围在0.6-0.075mm之间,且不同样本粒度分布存在不同特点;结合分形理论算得特细砂样本质量表征分维值Dm,确定其颗粒分布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2)利用扫描电镜采集了特细砂样本的颗粒图像,并结合使用ImageJ软件形成了“二值化—滤波锐化—除杂—确定阈值、标定尺寸—提取参数”的图像处理流程;基于所提取的颗粒数量、形态参数及分形理论确定参研样本数量表征分维值DN与形态分维值DR,且确定相应粒群分布与形态方面分形特征显著。(3)进行特细砂配制混凝土试验研究,确定不同特细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等方面差异,获得了特细砂混凝土强度随水灰比提高而下降、砂率在27%左右的特细砂混凝土强度会出现峰值、流动性低于同条件中砂混凝土等的性能规律。本文是从特细砂颗粒自身属性入手展开的侧重于基础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且从延续相关研究内容、拓宽相关研究方向出发,提出了对特细砂研究的展望,对进行特细砂骨料模型、特细砂混凝土界面破坏等后续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与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