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画是运动起来的影像,是夸张变形的艺术,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多样的表现手段。影视动画作为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超越现实的电影,它创造了虚拟的自由时空,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一直以来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影视动画中,角色是核心,是一部动画成功与否的关键,集中体现着原型意识,并在设计创作中遵循一定的规律。本文试图从动画艺术的角度,找出动画角色创作的共性和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影视动画角色概说。这一部分论述了动画角色的概念、意义、分类和特征。影视动画中的角色相当于一部影片中的演员,是动画中以生命形式进行表演的主体。动画角色是设计师创造的虚拟的卡通形象,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反映出民族、地域和时代的特色,还是链接动漫产业的线索。动画角色可以从属性、制作手段、美术风格等方面分类。无论哪一类的动画角色,一般都符合个性鲜明、造型简洁、表演夸张、细节突出等特点。二、影视动画角色的原型渗透。这一部分阐释了原型和动画角色的关系。通过将同由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和动画《钟楼驼侠》作对比,总结影视动画与原型意识的关系。而影视动画中的原型意识又集中体现在角色身上。影视动画的角色性格单一、造型明确,和人们理想中的形象相吻合。参照俄罗斯文艺学家普洛普的角色分类,将动画角色归纳为英雄、母亲、导师、朋友、反派五种类型,并分别论述每种类型的特点,找出同一角色类型的共同特点。三、经典影视动画角色分析。这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小鹿斑比》、《怪物公司》、《大闹天宫》、《机器猫》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作品,总结出各自在角色创造方面的独到之处。四、原型意识下的动画角色创造。同一原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动画中呈现不同的形象,但角色创作又有章可循。这一部分主要从剧本设计、静态设计、动态设计三个方面论述了影视动画角色创作的规律。在剧本的创作上,塑造典型是共同的手段,创作者往往通过最具表现力且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事件、环境、动作、语言,树立拨动观众心弦的典型形象。在角色形象的设计上,要遵循美学原则、巧用设计手法,同时还要兼顾整体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体现身份、地域、民族、时代特征。动画的运动可以称为“动画表演”,是人为设计的、虚拟的,借鉴真人表演的形式,具有拟人化、夸张化、简约化、程式化等特点。五、角色创造的多元化思考。随着动画制作手段的进步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动画角色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动画形象受到“审丑”文化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制作技术的不断更新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不同于以前意义上的动画角色;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动画短片也逐渐发展起来,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动画形象。综上所述,影视动画角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部分符合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把握共性,能够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角色;其个性部分是动画大师主观思想的体现,突出个性,别出心裁,能够达到让观众过目不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