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市售中华猕猴桃为原料,以木糖醇作为甜味剂,替代蔗糖作为果脯渗糖基质制作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对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猕猴桃果脯前处理工艺(去皮、护色)、果脯赋型技术、果脯保质技术及果脯干燥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猕猴桃果脯碱法去皮工艺的研究适宜猕猴桃果脯生产的猕猴桃原料硬度应在10 kg/cm2左右,影响猕猴桃碱液去皮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去皮温度、氢氧化钠浓度和处理时间,猕猴桃碱法去皮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5%,去皮温度为92℃,处理时间为120s,此条件下处理的猕猴桃果实果皮和果肉分离充分,果型保持较好,裸果表面光滑平整,果肉坚硬,果肉色泽保持鲜绿,无杂质、异味。2猕猴桃果脯加工中护色技术研究以PPO酶活抑制率为指标判断护色效果,影响猕猴桃PPO酶活力因素主次顺序是热烫温度、柠檬酸添加量、热烫时间。热烫工艺参数为柠檬酸添加量为0.2%,热烫温度为90℃,热烫时间为80s,经处理的灭酶率达98.3%,制作的猕猴桃果脯色泽明亮。3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赋型技术的研究适宜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生产的木糖醇用量为30%,适宜复合多糖赋形剂组合为CMC:果胶=1:1,最适添加量为0.14%。在此工艺下制得的果脯产品果型饱满,干燥后其细胞结构及表观形态与传统高糖果脯无太大差异。4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保质技术的研究确定果脯的适宜含水量为20%,贮藏的安全水分活度为0.68以下,适宜的降水分活度剂组合为丙三醇、氯化钠和乳酸钠。以降水分活度指数△Aw为指标,以这三种降水分活度剂为因子进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α =0.05显著水平剔除不显著项后,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0417+0.00841X1+0.01161X2+0.00751X3。模型 FR=6.266>F0.01(9,13=4.19,回归极显著,失拟 FLf=0.523<F0.05(5,8)=6.63,拟合不显著,可见各试验因子具备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来反映实际生产中的影响关系。影响△Aw的主次因素效应为氯化钠添加量>乳酸钠添加量>丙三醇添加量,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干燥技术的研究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工艺参数为:前期微波功率质量比为2W/g,干燥时间为14min,后期热风干燥温度为60℃,干燥时间为180min,微波热风联合工艺干燥总时间为194min。无添加蔗糖猕猴桃果脯前期微波干燥过程可用方程MR=exp(-ktn)来描述,后期热风干燥过程可用方程MR = Aexp(-kt)来描述。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全过程的数学模型方程为:(?)
其他文献
<正> 沈阳市冬季时间长,气温低,因此全年的露天施工季节较短。1980年12月,市政工程公司在沈阳东北新工业区T线900~1200雨水管道工程施工时,遇到了如何解决基础混凝土、包接头
糖尿病病人的代谢与营养需求之间相互关联,通过限制营养摄入来控制血糖易导致病人发生营养不良,感染加重,创面难愈合,入住监护室时间延长,病死率增高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表明,
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那么毫无疑问博物馆是最好的出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
笔者日前遇到一位工伤认定申请人。他因无法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而被劳动保障部门拒绝工伤认定申请。于是,他找到安监部门,要求安监部门调查这起事故,出具
报纸
<正>前言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
<正> 1993年10月至12月,我科对上海中华制药厂研制的复方地塞米松软膏(皮炎速灵)进行双盲随机临床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 受试者115例,年龄1
<正> 近年来,在“两板”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中发现多数构件厂没有钢丝应力测定仪,应力控制仅有钢丝张拉测力计决定。而目前常用的钢丝张拉测力计都未通过正式标定,其技术参数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水质因素进水水质水量特性和出水水质标准的确定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针对在污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林场人事管理工作中具有导向、引领和辐射的作用,是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林场作风转变、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
文章分析了教师授课中教学语言的量与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