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xi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全国人口的70%居住在农村,可以说构成全社会基础的是农村,但是城乡的巨大差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的贫富差距,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山西省农村地区的下乡调查和访问过程中发现,长期以来,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服务体系的低效供给。农村贫穷、农业危险与农民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全国还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所以,文章着重研究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具有普遍共识的、为广大农民共同享用的服务内容,即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新鲜而又重要的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它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加快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鉴于此情况,本文从广大农民和服务的供给者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方面,将多方合作的理念融入到农村服务系统建设中;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试图建立一个高效的农村服务系统,并着重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需求之间的融合,以及与政府体制的交叉,从较为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上给出一个整体性的开发思路与措施,这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大致从五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第一,首次建立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理论模型。在回顾了服务、农村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依据需求调查情况建立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理论模型,将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划分为四大体系:生产性服务支持体系、生活性服务支持体系、发展性服务支持体系以及保障性服务支持体系,共18项服务项目。生活服务支持体系满足了农民基本的生活需要、生产服务支持体系满足了农民生产需要、发展服务支持体系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障服务支持体系是农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四个服务系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就是主要以这四大服务体系为依托。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四类服务体系的支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成功的保障。第二,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方主体进行了研究。过去一般认为,农村的服务系统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甚至认为根本是政府行为。但通过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分析,认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供给,或者完全由农民承担,都是不现实的,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提高供给能力,达到共赢的目的。农村服务系统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是社会化供给组织、市场化供给组织共同完成的,他们构成了多方合作的主体,形成了农村服务体系的主体建设的演化过程。因此,本文试图跳出单从政府的角度研究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特点的分析,运用合作博弈和无限性重复博弈理论得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和农民,三者只有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才可以合作,即参与人收益R合作≥R不合作,同时需要引入一定的制约因素,如奖惩机制的建立,这样,才能防止参与人出现“搭便车”现象,以达到多方主体共赢的目的。同时,借鉴协同学的理论,明确了三方主体在供给中的相互作用和互补关系,构建了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依托、政策法规为保护,市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供给结构。第三,对山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做出了整体性评价。通过对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因素都隶属农村公共服务的范畴,而且其供给水平普遍偏低。因此,为了对山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做出整体性评价,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对山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测评,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可量化为22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各地市供给能力水平,关联度排在前3位的是运城市、晋城市和阳泉市。为了找出各城市供给水平的特点,通过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将这11个地市划分为两类,太原、阳泉、晋城、运城和临汾属于第一类;大同、长治、朔州、晋中、吕梁和忻州属于第二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判别分析研究排名前五位和后六位的城市供给水平的差异性,发现农田水利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建设这两项服务在体现前五位和后六位城市供给能力水平上,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以在这两个方面建设较好的城市运城和阳泉为例,分析并介绍它们的成功经验,为其它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内容的合理性。本文对山西省晋中、吕梁和忻州三个有代表性的地市进行了调查,根据回收的460多份农民的问卷,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农民满意度的3个满意因子——生产生活服务因子、发展服务因子和保障服务因子。第1个因子中,水电、沼气,道路通畅,农资购买和农产品销售,这四个服务因素对满意因子F1的贡献率较高;第2个因子中,文体设施和农技推广因素贡献率较高;因子3中,养老保险对满意因子F3的贡献率最大。因子分析的结果发现农民满意因子分值都低于平均满意水平,可见,农民对各服务项目的满意感普遍偏低。为了解这18项服务因素与农民总满意因子的相关性,在相关分析中,运用因子得分值计算得出了影响农民总体满意度因子的关键因素,农产品销售、农资购买和农田水利建设,这三个服务因素与农民总满意因子的相关关系最大,说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驱使农民不得不更加重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农民对服务项目的建设存在多层次的需求和建议,因此进一步通过卡诺模型分析的方法寻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服务项目,并将多方合作的理念融入农村服务的供给对策中。第五,对政府供给体制进行了研究。从政府的角度进行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始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本文从政府体制方面分析其供给不足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政府供给机制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城乡的均衡发展,为全国各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渗透系数是由达西试验所得的渗透流量与过水断面面积和水力坡度(水头差与渗透距离的比值)的乘积之间的比例常数,由此得出的达西定律确定:渗透流速与水力坡度成线性正比关系,
矿坑涌水量的大小是反映一定充水条件下,矿坑充水程度的定量指标,该指标将做为矿山开采设计中制定防治水方案的依据。本文在充分分析三号井周边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及该区域
德治与法治本源于西周时期的礼治,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从礼治中分离出来,成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儒家虽重“德治”,但也承认“法治”的重要作用;而法家虽特重“法治”,然亦
利用保护区历年鸟类监测数据,以及短期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结合保护区生态环境特点,研究了风电场建设对盐城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建立通过占用鸟类栖
关于定理"矩阵的秩=矩阵的行秩=矩阵的列秩"的证明方法较多,本文将用初等变换的方法给出证明,此证明方法易于理解,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有利于机器证明。
本文报道了广州市常绿阔叶林和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并探讨了常绿阔叶林转为果园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和果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41.91和161.47
<正>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北京、上海、广州与世界同步,你却因未能与它们同步而痛苦。"北上广"靠高房价获取红利,靠户口高门槛集聚精英,靠高物价挤掉流动人口,强者
为了解决高校节能减排综合评判的问题,本论文从能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分析了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了高校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种
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面临亏损和盈利时的投资行为及其差异。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存在过度投资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亏损企业投
善恶报应观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善恶将导致不同的结果,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一观念几乎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同人种的发展历程中,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