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钢管混凝土密实度缺陷检测探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6857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正在大量兴建。具有强度高、塑性变形大、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等优点的钢管混凝土作为超高层建筑的主要承重体系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尚无法对钢管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进行直观检查,因此,除了精心设计和施工外,对钢管混凝土内部质量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也是迫切需要的。但是,近年来,检测工作虽有进展,但截止到目前,钢管混凝土内部密实度缺陷的检测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依然没有一种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对钢管混凝土内部质量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因此,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用于钢管混凝土内部质量的检测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由于其便捷、高效、经济实用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建筑检测领域,但针对钢管混凝土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的质量问题,检测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引入红外热像技术,首先通过对物体热辐射性、红外热源成图机理及钢管混凝土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处的传热特性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并推导了红外检测的可行性,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科学理论依据。随后,针对带管壁空鼓缺陷的钢管混凝土柱模型试件作实验室试验来探究红外检测是否可行,并在可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管壁厚度、缺陷本身厚度和表面积的变化对红外检测的影响;与此同时,对缺陷深度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及修正。最后,再依托合肥滨湖时代广场项目对红外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检测的可行性进行探讨验证。通过上述理论及试验研究分析,其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钢管混凝土管壁密实度空鼓缺陷的检测是可行的。此外,还得到了以下几点量化的结论。(1)管壁厚度在10mm以内时,无论加热或不加热,这种方法可行且能比较准确的反映缺陷的位置及形状尺寸。并且管壁厚度越小,临界处温差值越大,则热像图所反映的缺陷形状轮廓越清晰,检测识别的效果越好;当管壁厚度大于10mm时,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才可行且只能大致的反映缺陷的位置,热像图上所反映的形状轮廓也不规则,但这也可用于缺陷的初步识别判断,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2)管壁厚度在10mm以内时,随着缺陷本身厚度或表面积的增加,缺陷处对应的钢管壁的温度和温差也会相应增加,并且在加热时,增加的程度会更大。当管壁厚度大于10mm时,随着缺陷本身厚度或表面积的增加,只有在加热时才会致使钢管壁的温度和温差相应增加,这说明,缺陷本身厚度变化或者表面积的变化对钢管壁温度和温差的影响程度低于壁厚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对红外检测是否可行不起决定性作用。且根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目前能够被检测出的缺陷的本身表面积的最小识别精度为4cm2,本身厚度的最小识别精度为1cm。(3)在加热1min时,缺陷深度理论计算值和实际值吻合较好。根据计算出的理论深度并结合热像图上缺陷的大小尺寸反映来对缺陷在钢管中的位置进行三维定位,并给后期的浇筑质量控制,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及时进行缺陷精确处理及控制,这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与此同时,由于太阳辐射加热时更均匀,因此,其缺陷深度的计算精度确实也比人工加热条件下的计算精度更高。
其他文献
由于IR2110内部不能产生负电压,因此在采用零电压关断IGBT时容易产生毛刺干扰,对此研究了IGBT体寄生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并结合IGBT的输入阻抗米勒效应,分析出IR2110零电压关
朱振武和张爱平教授合作的英文专著《丹·布朗现象诠释:文化悬疑小说创作程式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布朗文学创作的学术成果,也是中国布朗研究首次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声。这
1人性和人性观人性观(the view of human nature)是对人性的看法,而人性,首先是个哲学上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
中国的现代科学心理学不是中国本土文化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西方国家介绍和引入进来的。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奔赴西方国家寻找能够济世安邦的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6~2016)、CBM(1998~2016)、CNKI(1958~2016)、WanfangData(1999—2016)、VIP(1989~2016)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被运用在各个领域中,尤其是电气自动化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使机械工程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加速了机械工程的发展进程。结
目的:为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的监管作用,本研究通过建设区域性大数据整合平台、设计多来源数据的质量控制模式、遴选卫生信息化监管指标集和探索卫生统计信息监管模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