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中有一部分专有名词具有特定性意义,可以指示特定的某个人、地方或机构等;也有一部分普通名词具有普遍性意义,主要指示一类人、物或抽象概念。关于儿童早期先获得名词的特定性还是普遍性存在争论,其中具体与一般并行(narrow-and-broad)的观点认为早期词汇学习中不存在限制学习名词特定性意义和普遍性意义的约束条件,婴儿具有某些词语可以指示个体(主要是人),而另一些词语可以指示物体范畴的知识。根据这一观点,婴儿在学习指示人或物的单词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范畴化。本研究旨在运用跨通道偏好注视范式(Intermodal 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IPLP)考察17个月的汉语婴儿在人脸和人造物体条件下的词汇学习和范畴化。测试任务包括三种:通过匹配测试中是否出现命名效应来检验学习;特定性测试中出现命名效应表明获得名词特定性而非范畴化;泛化测试出现命名效应表明范畴化。实验一以20名17个月的汉语婴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婴儿在以人造物体为命名对象时的词汇学习和范畴化,结果发现婴儿在匹配测试和泛化测试中出现命名效应,在特定性测试中未出现命名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婴儿可以在实验条件下快速学会新词,另外婴儿可以依据人造物体的形状进行范畴化,并用同一词语指称同一范畴的不同客体。实验二中36名17个月的汉语婴儿参与了三种人脸范畴化条件下的词汇学习和范畴化测试。结果发现婴儿在人脸内部特征不同外部特征相同条件下的特定性测试中表现出命名效应,表明婴儿主要依据人脸内部特征进行范畴化。综合两个实验结果,本研究发现17个月的汉语婴儿在学习指示人造物体和人脸的单词时存在不同的范畴化,为narrow-and-broad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同时通过引入人脸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这一变量获得的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推论学习对象主要特征的区分度也许是造成对指示不同对象的名词存在不同范畴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