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世作为与人类文明最为密切的时期,掌握其气候演变模式及规律能够对预测未来气候提供可靠依据。东北长白山地区地处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因其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泥炭沼泽发育较广泛,是我国泥炭沼泽大面积分布的区域之一。该区泥炭沼泽具有沉积连续、保存完好的特点,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理想载体。本文选自长白山地区东方红和锦北泥炭地的两个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方红137个泥炭样品和锦北157个泥炭样品的植物大化石、腐殖化度和烧失量的变化特征,结合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长白山地区6800yr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并初步探讨了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驱动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东方红和锦北泥炭剖面植物大化石分布特征显示:两个泥炭剖面的植物残体主要以草本为主,且主要类型为莎草科。泥炭藓主要集中在表层,木本则主要分布在剖面底层。对东方红和锦北植物大化石进行DCA分析,结果表明DCA1轴得分可作为沼泽地表湿度的代用指标。根据DCA1轴得分、腐殖化度和烧失量的指示意义,分析了东方红和锦北泥炭沼泽的地表湿度变化。东方红泥炭沼泽6800yr BP以来的地表湿度变化过程为:湿润阶段-干湿交替阶段-湿润阶段-干燥阶段。锦北泥炭沼泽6000yr BP以来的地表湿度变化过程为:湿润阶段-干湿交替阶段-湿润向干燥发展阶段。(2)通过东方红和锦北两个剖面的地表湿度推出,中晚全新世以来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6800-3600yr BP,偏湿润期。3600-1400yr BP,湿润期。1400-400yr BP,干湿波动期。400-0yr BP,湿润向干燥过渡期。(3)东方红和锦北泥炭记录了全新世以来北大西洋浮冰事件中的“5.9Ka BP”事件、“4.2Ka BP”事件、“2.8Ka BP”事件和“1.4Ka BP”事件。东方红泥炭剖面记录了发生在公元1014-1019年间的一次火山大喷发事件,因此缺失中世纪温暖期的记录,而对小冰期事件记录不明显。锦北泥炭剖面对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的体现也并不明显。(4)由东方红和锦北泥炭剖面重建的长白山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不仅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还与太阳活动变化有关。除此之外,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可能也对该区气候演变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