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魏建国初年,武川军人集团、关陇本土豪强、拓跋宗室及旧臣、追随魏帝入关之山东士人、其他政权的归附者等聚集在关陇地区。他们出身不同,各自的利益取向也不同,要延续西魏的国运,则必须设法消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减少内耗。为解决这一问题,宇文泰在尚贤主义指导下,采取了多元化的用人政策,主要表现为广泛任用关陇本土豪强、魏帝旧臣、追随魏帝入关之关东士人、北镇武人、其他政权之归附者等,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将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民族、出身的人士融合成以关陇地区为根基、具有同一性的军事贵族集团。西魏北周的人事政策使其在北魏分裂以后成功地立足关陇地区,征服北齐,并奠定隋唐盛世的基础。在选官体制上,西魏北周沿袭了传统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门荫入仕等传统选官方式。但重视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重经术的察举制已然衰落,门荫入仕制度则表现出重勋爵的特点。在考课制度上,西魏北周时期,突破了三年一考的传统方法,考课以一年为期,三考黜陟。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通过上计制度及遣使巡行进行。遣使巡行制度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作用,对吏治的澄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与教育,西魏北周还会因各种理由给予官员不同层次的官爵、物质赏赐,其中最主要的依据便是官员的军功及政绩。而对于出现失职行为或职务犯罪,或侵犯国家权威、违背礼法行为的官员,西魏北周国家也会给予不同等级的惩戒,以维持官场的良好风气。在俸禄制度上,西魏末年,宇文泰模仿《周官》进行官制改革,创制了一套新的官员俸禄体系,对不同级别官员的俸禄都有定额规定,但具体发放时却需根据年成好坏予以调整。在致仕制度上,西魏北周政权大体沿袭了北魏末期致仕的相关规定。官员的致仕年限当为七十岁,但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则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