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修辞及其俄译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llj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骚》是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完美运用修辞的典范。诗中众多的词语、典故既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又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精湛的修辞传统。随着对《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诗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对其翻译的研究也相继展开,尤其以英译研究为多。 本文试以俄译本中的修辞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通过对阿赫玛托娃、吉托维奇、巴林和别列列申的译文进行研究和分析,来印证诗歌的可译性和“三美”理论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四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与错位,试图列举出诗歌翻译的策略。 本文除前言外,共分为五章。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离骚》及其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一章绪论概括地介绍了几个翻译的基本问题、俄汉修辞比较与分类以及思维文化差异对诗歌翻译的影响;第二章主要从语音方面的修辞来分析比较四个译本,通过研究来论证译者们对原作“音美”的再现与否及其得失:第三章主要分析和研究《离骚》中浪漫主义精神及其翻译处理;第四章主要研究《离骚》中比兴修辞手法的翻译;第五章从形式方面分析研究《离骚》中的其它修辞的翻译处理情况,分叠字和反复两节。
其他文献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载体,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形成的产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对诸如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繁盛,文化
新闻,作为语言交际的方式,具有社会性以及意识形态倾向性,并非如它所声称的那样是一个透明的媒介,能够不偏不倚的来报道事件。批评语言学的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罗杰·福勒和纲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