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属于起步较早的志愿服务主体,是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这个队伍的迅速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是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及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不开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需要和学校对社会发展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历史现实,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高校校园内或外部现实社会环境中开展的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主题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在特定的主体范围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区域环境中,在坚持活动主体自觉、自主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多层面、全方位地开展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正是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期,在诸多机遇和问题并存的复杂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作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手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提上了日程。时代的特点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决定了高校的志愿服务的特质,也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都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惟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上,必须立足于我国各民族的、特别是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思想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正确对待国外先进的志愿服务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有鉴别的分辨、有分辨的吸收并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构建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理论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的志愿服务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使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建设水平达到世界志愿服务事业建设发展的先进水平,并把这种影响普及和深入到我国各个领域的各个角落,营造良好的、活跃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理论认识和创新氛围。动员并发展社会的普遍参与和共同建设的热情,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提供必备的舆论支持、物质资助和政策保障,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