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从中医辨证角度,立足高脂血症证候要素间关系,重视证候演变,探讨出符合高脂血症临床特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利于指导临床施治用药和疗效观察。方法:1、病例来源:以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断为高脂血症、资料完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2、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将研究内容归纳设计成“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布研究前瞻性病例调查表”,根据此表设计内容,调查者采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候、症状信息等项,构建高脂血症中医证候类型及信息数据库,提取相关证候要素。运用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统计。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100例,包括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37岁,平均年龄57.08±9.39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57.09±9.17岁,女性平均年龄为57.07±9.66岁;年龄分布比例中以40-4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结果显示,高脂血症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构成上无明显差异。2、在所有证候要素中痰浊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1%,其次是比例为49%的血瘀和比例为36%的阴虚,说明痰浊血瘀阴虚这三种证候要素在高脂血症患者中最为多见。其他分别是阳虚(24%)、气虚(23%)、气滞(9%)。其中实性证候要素为痰浊(51%)、血瘀(49%)及气滞(9%);虚性证候要素为阴虚(36%)、阳虚(24%)及气虚(23%)。3、证候要素组合主要有四类:单因素证,双因素证,三因素证以及四因素证。在四类组合中最多见的证候要素组合共有16种,在单因素证中阴虚出现的最多,其次为痰浊、血瘀、气虚;在双因素组合证中,以痰浊+血瘀的组合形式最多,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阳虚+痰浊,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气虚+阳虚,气滞+痰浊,气虚+血瘀;在三因素组合证中出现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痰浊+血瘀,气虚+痰浊+血瘀。四因素证中,阳虚+气虚+痰浊+血瘀要明显少于阴虚+阳虚+痰浊+血瘀。在16种组合当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为单因素证阴虚及双因素证痰浊+血瘀,分别占17%和15%。纵观整个结果中包含痰浊+血瘀的组合的总比重达到了29%。说明在高脂血症中痰瘀互结是较为广泛的存在。4、从症状看,①形体肥胖(46%),头重如裹、胸闷(38%),呕恶痰涎(27%),肢麻沉重(42%),心悸(45%),失眠(36%),口淡、食少(29%),舌胖、苔滑腻(31%),脉弦滑(31%),属于证候要素中的痰浊;②胸胁胀闷走窜疼痛(8%),心前区刺痛(32%),心烦不安(6%),舌尖边有斑点或瘀斑(21%),脉沉涩(24%),属于证候要素中的气滞血瘀;③眩晕(37%),耳鸣(25%),腰膝酸软(26%),五心烦热(17%),口干(23%),健忘(31%),头痛(15%),急躁易怒(14%),面红、口苦(11%),便秘、小便赤(9%),舌红少苔(24%),脉细数(17%),舌红或紫暗、苔黄(12%),脉弦或弦细而数(9%),属于证候要素中的阴虚;④畏寒肢冷(22%),眩晕(37%),倦怠乏力(18%),便塘(12%),面肢浮肿(16%),食少(29%),脘腹胀满(17%),舌淡质嫩、苔白(12%),脉沉细(19%),属于证候要素中的气虚、阳虚。从症状比例可体现出痰瘀比例最为突出。结论:本研究认为痰浊、血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证候。对本病的预防、辨证论治应把痰瘀作为重点因素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