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分蘖成和穗规律比较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分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杂交水稻品种D优527和Ⅱ优498为材料,采用目前四川水稻生产上的4种主要栽培方式,研究了分蘖力不同的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分蘖成穗规律及其不同蘖次对产量的贡献率。主要结果如下:   1.杂交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分蘖能力较强的D优527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籽粒产量最高达9328.74kg/hm2,但与分蘖能力较弱的Ⅱ优498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获得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在本试验栽插密度下引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栽培方式的不同,品种对其影响较小。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来看,两品种宽窄行栽培各产量构成因素均不是最高,但得到了优化配置,显著高于三角形栽培,极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三角形栽培有效穗数最多,与抛秧栽培和宽行窄株稀植栽培差异极显著,且三角形栽培实际产量也与这二种栽培方式差异极显著,这与“增穗增产”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相符。但从三角形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方式间比较可知,二者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但宽窄行栽培实际产量显著高于三角形栽培,引起产量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结实率的高低,这说明在高产栽培模式下“增穗”不一定能“增产”,只有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获得“大穗足穗”才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2.杂交稻不同栽培方式分蘖成穗规律比较   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是分蘖发生与成穗情况的直观体现,分蘖消长动态合理,成穗率高,是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本研究表明,两分蘖能力相差较大的水稻品种采用四种栽培方式种植其茎蘖消长动态表现一致,均表现为宽窄行栽培茎蘖消长是早发稳升缓降型,群体最终成穗数最多,茎蘖成穗率最高;三角形栽培茎蘖消长是早发速升缓降型,群体最终成穗数较多,茎蘖成穗率较高,显著高于宽行窄株稀植栽培,极显著高于抛秧;宽行窄株稀植栽培茎蘖消长是缓发缓升缓降型,抛秧栽培带土球移栽,移栽过程伤根较少,茎蘖消长是速发速升速降型,群体高峰苗数多,成穗率最低。   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存在明显的优势蘖位。两杂交稻品种四种栽培方式下分蘖发生率和分蘖成穗率表现趋势一致:分蘖发生率顺序为二次低位分蘖>一次高位分蘖>一次低位分蘖>二次高位分蘖,分蘖成穗率顺序为一次低位分蘖>一次高位分蘖>二次低位分蘖>二次高位分蘖。由此可知,优势蘖位分蘖发生率表现为中部蘖位优势>下部蘖位优势>上部蘖位优势。分蘖成穗率表现为下部蘖位优势>中部蘖位优势>上部蘖位优势。   3.杂交稻不同蘖位分蘖的穗部性状表现   从不同蘖位分蘖的单穗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穗部性状表现来看,两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在各性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但均表现为宽窄行栽培和三角形栽培大于宽行窄株稀植栽培和抛秧栽培。结合本试验对分蘖角度的测定结果可知,抛秧栽培分蘖角度最大造成栽植密度过大,且抛栽密度也不均匀,容易造成局部栽植密度过大影响穗部性状,因此穗部性状表现最差;三角形栽培和宽窄行栽培分蘖角度适中,栽植密度合理,有利于利用作物的边际效益来优化穗部性状;分蘖角度最小的宽行窄株稀植栽培由于单株间密度较小,群体生长发育迟缓,穗部性状表现不佳。由此可知,合理的栽植方式有利于个蘖位分蘖穗部性状的改善。   两杂交稻品种各蘖位穗部性状除千粒重外其余表现趋势一致:单穗重和每穗总粒数均表现为一次高位分蘖>一次低位分蘖>二次低位分蘖>二次高位分蘖;结实率一次低位分蘖>一次高位分蘖>二次低位分蘖>二次高位分蘖,千粒重虽两品种各蘖位表现趋势不一致,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低位分蘖穗部性状优于高位分蘖穗部性状表现的并不明显,但表现出一次分蘖穗部性状明显优于二次分蘖穗部性状。   4.杂交稻不同蘖位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   本研究表明,水稻不同蘖位的发生率,不同栽培方式间差异显著,品种间有所不同,但趋势一致。水稻不同蘖位的成穗率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蘖位优势。4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一次低位分蘖、一次高位分蘖及二次低位分蘖成穗率较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98%以上来自这些茎蘖。其中,一次低位分蘖的成穗率均达到了100%,但对产量贡献率最高的则为二次低位分蘖,D优527达到40%以上,Ⅱ优498达到30%以上,这说明在本试验栽插密度下一次低位分蘖并非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提高其他蘖次的分蘖成穗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二次低位分蘖,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水稻最终有效穗构成和产量来源的主体为二次低位分蘖,尽管二次分蘖产量贡献率高于一次分蘖,但协调好二次分蘖和一次分蘖的成穗关系是水稻获取高产的有效途径。   5.杂交稻不同蘖位分蘖的物质积累   本研究结果表示,不同栽培方式间,抽穗前两品种干物质积累总量均为抛秧栽培最大,宽行窄株稀植栽培最小,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总量均表现为宽窄行栽培最大,抛秧栽培最小,结合实验对不同栽培方式植株伤流量和SPAD、籽粒产量测定结果可知,采用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方式水稻植株在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成熟期后也能保持较大的根系活力,根系不早衰,植株生长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冠层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获取更多的物质积累,且植株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另一方面从总生物产量来看,两品种均以抛秧栽培最大,三角形栽培和宽窄行栽培二品种间有差异,但均仅次于抛秧栽培,宽行窄株稀植栽培最小,结合不同栽培方式籽粒产量可知,总生物产量大籽粒产量不一定高,收获指数成为其高产的关键,而且当总生物产量过大时反而会影响到籽粒产量,造成减产。   对水稻不同蘖位干物质积累量和总生物产量研究表明,两杂交稻品种抽穗前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总生物产量均以一次低位分蘖和二次低位分蘖为主,二次高位分蘖最少,这与各蘖位叶面积构成结果表现一致,结合各蘖位产量构成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表明,低位分蘖叶面积构成大,干物质积累多,总生物产量大,对产量的贡献率大于高位分蘖。表明水稻产量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增加群体的物质积累,才有可能在单位面积上得到更高产量。提高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且促进低位分蘖的早发、多发,保证低位分蘖的叶面积构成都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6.杂交稻不同栽培方式穗颈节间维管束性状   本研究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维管束数目存在极显著差异,宽窄行栽培方式穗颈维管束最多,抛秧栽培穗颈维管束最少。结合不同栽培方式籽粒产量表现可知穗颈维管束数目越多,产量越高,维管束数目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结合穗部性状研究结果可知,维管束数目与每穗总粒数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维管束数目多主要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来获得高产的。
其他文献
本试验对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源、库特征及其开花后的源库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观测、分析,包括①叶片功能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叶茎鞘干物质含量动态变化、花前贮存物质运转;②整穗籽粒和各粒位籽粒的各灌浆阶段的持续时间、灌浆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和库容扩充量、籽粒的可溶性糖浓度、淀粉浓度、淀粉合成速率、饱满指数和结实率;③花后绿叶面积与籽粒增重、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籽粒增重、花前贮存物质运转量与粒重、花后地上部物质积累
谈笑间,胡虏灰飞烟灭。2007年9月5日,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给同学们讲述了外交领域的两件“小事”。 Laugh in laughter, Hu Lu ash fly away. On Sep
期刊
大家都很希望自己在职场上的位置非常重要!今天就测验一下你在职场中最无法被取代的特色是什么? We all very much hope that their position in the workplace is very imp
期刊
该文系统地分析了烤烟烟中中游离氨基酸与主要化学成分和内在质量的关系.参试材料31份,每个样品分析鉴定32项指标.对试验数据分别进行变异情况分析,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
期刊
题目:吃好饭后,你会怎样摆放你的筷子呢? A乱散一通B放在饭碗的左面/右面C放在饭碗的前面/后面D放在饭碗上面测试结果: Title: How do you place your chopsticks after eat
期刊
冬麦北移是在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提出的,山西雁北春麦区种植冬小麦将引起该地区种植制度的大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围绕冬麦北移品种抗寒机理、春化与抗寒
先用非1B/1R型K型不育系KTSP3314与1B/1R型K型不育系K3314A与十个恢复度不同的品系配制了20个组合.以K3314A F代为对照,调查分析了KTSP3314A F代的恢复性、单倍体、农艺性状
期刊
杨晓阳的艺术具有中国西部画坛的特征:乡土与写实同时具有历史的深远和远古的浪漫。他出访三十多个国家,在他的写生画中却很难看见洋人洋房洋景,几乎是清一包的中国西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