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微渗漏的实验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五种牙科修复材料边缘微渗漏的实验研究,评价不同充填材料、不同粘接材料对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微渗漏的影响,从而对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50颗正畸拔除的新鲜上颌前磨牙,近或远中制备长方体形Ⅱ类洞型(4×3.5×2.5cm),颈部位于釉牙骨质界上1mm,样本随机分成五组,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3M Adper TM Single Bond2,SB组)、自酸蚀粘接剂(3M Adper Prompt,AP组)粘接纳米树脂(3M Filtek Z350)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3M KetacTMMolar Easymix,Ket组);自酸蚀粘接剂粘接银汞合金修复(3M Adper Prompt,AgAp组);单纯银汞合金修复(Ag组)。粘接和充填过程严格按厂商说明书操作。充填后各组样本室温下在生理盐水中储存24小时,然后再对样本抛光。每组选取一半进行0℃-55℃的热循环200次,另一半热循环500次。所有样本的根尖孔用复合树脂封闭,在修复体周围1mm外用二层指甲油封闭后,放入0.5%碱性品红中37℃染色24小时,流水清洗后,进行石膏包埋。所有样本在石膏修磨机上进行逐层磨片,每层经打光后在体视显微镜下放大40倍对轴壁和龈壁拍照,并用软件测量微渗漏深度,每个样本可取五到六个数据。实验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One-Way ANOVA和Paired Samples t test统计分析。 结果: 经One-way ANOVA和SNK检验统计分析,热循环200次和500次后五组样本各组间比较均显示自酸蚀组(AP组)的微渗漏大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各组间比较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1)。Paired Samples t test统计显示同组中轴壁与龈壁比较均显示出较强的抗微渗漏能力(p<0.01);热循环500次后各组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均较热循环200次有明显增加(p<0.01)。 结论: 各组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均可见微渗漏。自酸蚀粘接剂粘接修复边缘封闭效果弱于其它四种充填方法;修复体轴壁抗微渗漏能力好于龈壁;热循环次数的增加会加重修复体的边缘微渗漏。
其他文献
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为正颌外科手术提供更好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患者信息的完善与准确是进行治疗方案设计的前提。建立三维融合模型,能将体现患者颌面部有效信息(包括面部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