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大学学院制改革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职能的增加,大学原来实行的校、系两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造成管理效益低下,建立学院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人们对什么是学院制、怎样进行学院制的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许多大学进行的学院制改革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的载体——知识工作者被提到了高于其它要素的地位上,全球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推广和实施了知识管理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得知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大学是一个以传递、创获、应用高深知识的知识型组织,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它已成为全社会的智力之源、发展之基,大学必然被推上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学院是大学内部的二级组织,承担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各学院教学质量的好坏,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院制的改革,扩大学院的学科容量,拓展学院的专业空间,有效地激发学院集体和知识工作者个体的高深知识技能、潜能,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建高标准的服务平台,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新成果的不断涌现。高深知识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典型特征,是大学组织的基本特性,也是学院制改革的逻辑起点。高深知识的传递,实现大学学院制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深知识的创获,实现学院制改革科学研究的目标;高深知识的应用,实现学院制改革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并从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人才成长机制、激励机制、宽容机制等方面,实现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理想化大学学院制的内涵是大学以学院为管理中心,使学院具有实体性、主体性、自主性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简称一心三性)。“一心”即学院为管理中心,它是相对于学校是决策中心,学系是教研中心而言的;“三性”即学院具有实体性、主体性、自主性。实体性表明学院不是一个介于校、系之间的虚设机构,而是有党政组织机构和人财物事管理权限的管理实体,是学院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主体性是学校赋予的相对主体,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上,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体现,学院主体性的特点表明大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为主体服务,各级部门应该围绕学院高深知识的发展服务,主体性是确保学院制运行效率的保证;自主性表明学院对内可自主决策,对外可参与吸引资金、社会办学、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自主管理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自主性是提高学院制实施效果的保证。实施学院制的前提,高深知识的社会服务要求学校规模大;高深知识的传递要求学科数量多;高深知识的创获要求学术水平高。按照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设置学院。在学院设置时应贯彻实体性,把学院设置为大学的组织管理实体。在知识管理的视角下设置学院应贯彻“三项原则”:知识的开发整合原则;知识的高峰特色原则;知识的前瞻发展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设置学院的“三种方法”:按照学科门类、按照学科群、按照以一级学科为主体设置学院;在学院的具体设置过程中以思想发动为先导,组织制度作保障,克服阻力为关键的学院制推进“三个步骤”。通过三原则、三方法、三步骤实现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学院的自主管理就是促进高深知识过程和知识工作者的价值增值。在知识管理视角下对学院实行自主管理的理念:人本化的管理、责权利相一致、集权与分权相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匹配、最少组织层级、良好的组织文化等理念。根据这些理念,进行学院自主管理:建设新的教学及教学研究组织,加强对知识传递的管理与改革;建设新的科学研究组织,加强对知识创获的管理与改革;建设科技产业部,加强对知识应用的管理。根据高深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关注知识工作者健康、关注成长、学术自由、学术规范、改进评价、宽容失败、合作信任等,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实行学院制以后,大学内部组织的运行必须体现为高深知识的传递和创获服务,以履行高深知识的传播、创获和应用职能的学院作为运行的主体,是以学术权力为主,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协调的运行方式。在运行系统上要遵照封闭回路理论,树立校、院两级决策机制,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的议事、决策规则和学院院务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的决策规则;运用参谋总长制的理论转变机关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参谋型转变;加强大学的信息反馈,为民主决策服务;加强纪检系统的监督力度,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健全约束机制;推进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强化图书情报的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最大价值,为全校的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概括起来,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目前的大学学院制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可以优化大学学院制改革,通过树立学院在大学中的中心地位,体现学院设置的实体性、学院运行的主体性、学院管理的自主性,能进一步促进高深知识的传递、创获、应用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的组织效率,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角,探讨弗罗斯特的“荒凉之域”、“熟悉了黑夜”、“不远也不深”和“大部分”等诗中独特的意境——空茫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的存在论意义。空茫
城市与国家的关系是美国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组重要关系,联邦制的政治结构和悠久的地方自治传统为这一关系赋予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性。美国地方自治具有悠久历史,城市具有相
雷达探测环境复杂、探测对象特征多样,回波具有低可观测性,雷达探测性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面临着复杂环境下微弱目标检测难题.本文论述了低可观测动目标的内涵、特征、雷达探
总体把握三江平原耕地质量等别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基本农田划定及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为基础数据,综合分析三江平原耕地等别数量结构、区域分布、耕作制度特征及其耕地本底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耕地等别为9~14等,主要为中低等地,平均为11.8等,耕地质量相对较低;三江平原中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07%,低等地占19.93%,中部及南部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