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qing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是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层面,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要解决城市问题,就不能通过单一层面入手,而需要从一个宏观整体的角度出发,即从规划体系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同时,规划体系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相应的,作为应对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手段之一的城市规划体系也应该因应具体的问题,做出主动的回应,通过自我的调整与完善来解决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提出了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式的对应阐述,梳理出我国建国60年来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找出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的问题及其根源。   本论文是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城市规划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通过规划体系的宏观角度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概括出各时期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关系及运作。因此,规划体系即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也是本论文的分析工具。   本论文将建国60年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历史事件的梳理是基础,通过从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法的对应关系中提炼出各个时期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最终的研究目标是找出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体系问题与矛盾的根源所在。   1949-1957年建国初期,国家以过工业建设发展经济,这个时期的规划体系是以行政体系为核心,利用编制体系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工具,落实经济计划;同时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建设进行直接干预,以机构的调整来应对各种建设问题,在当时单一建设主体与目标下,这个体系高效的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958-1977年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的发展与建设都是依据政治考量为基准,城市规划体系的建构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现象看,这个时期在不发展城市的政策下,城市发展似乎停滞,规划体系似乎随着机构的撤销而消失,但实质这个时期规划体系掩藏在政治体系之下,这个时期的规划体系对城市发展与建设来说几乎失效,但是从服务于政治的角度来说,它高速而有效的完成了各项政治目标。从1978年开始,国家不再像过去单纯关注于生产与发展,也开始关注人民的生活,因此从1978到198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对过去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调整,并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从过去以行政体系、编制体系来进行建设开发的基础上,加入了法规体系,并开始有了以“一书两证”为核心的开发控制体系的雏形,来实现对城市建设与开发的管理。1990年代,随着国家全面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的发展动力不断加强,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于尖锐,但是我国依然延续了从计划经济时期所建立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框架,而并没有因应具体的情况与问题进行主动的调整,同时在应对城市建设的各种问题中,总是从问题的现象出发,寻求解决方法,而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以致最终出现城市规划体系迅猛建设与城市发展全面失控并存的尴尬局面。   通过对五个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体系的梳理与总结,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是在制度调整下所引出的规划调整,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体系并非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目标下主动的应对与建构的过程,而是在社会政治原因的影响被动构建与改变的结果。   城市规划问题异常复杂,有一些显而易见,有一些深藏不露,而且这期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尝试以城市规划体系的整体视角为基点,希望从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寻求问题的根源,尝试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未来的探索和改善提供历史的认识与经验。
其他文献
科技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为建筑材料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运用材料来表现建筑和塑造空间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以其对材料的敏感
南宁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开始建城。   古城选址在南宁盆地中,邕江边,历史上曾经有过“晋城”、“唐城”、“宋城”,这些古代城池的建设都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问题:城
本论文以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为对象,通过对东南亚各国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调研和分析,在建筑、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综合运用建筑历史、社会学、建筑美学的
以建筑理论家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1893-1956)的经典著作《空间、时间和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的发表为标志,空间的本质与内涵实现了从三维到四维的跃进—一时间性终于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藏区的旅游资源被逐渐开发,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旅游业慢慢登上了经济舞台,成为了西藏一支新的产业支柱。这一系列的发展政策,给藏区旅
佛甲草作为新型种植屋顶的环保新草种,对室内热环境的改善作用及对室外降温加湿作用广为人知,其生态意义也不容忽视。但种植屋顶有一定地域性并施工技术影响,佛甲草作为种植
本论文以丽江周边乡村富有特色的自然风景、人文资源为依托,以目前大范围新农村建设为研究背景,调查研究国内外关于新农村建设中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相关原则、对策及实施情况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人居环境及其建设程度早已今非昔比。而当代城市住区,作为当下建设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与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密不可分的建筑类型,亦在人们不懈努
近几年来,在明确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全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也带动了村庄建设的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按照“二十字方
康泽恩学派(以M.R.G.Conzen命名)的城市形态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成果,是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背景。   本次借鉴康泽恩学派的城市形态理论有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现有的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