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大基本属性。自从1972年美国学者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之后,模糊限制语,作为语言模糊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起初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学层面。近年来,从语用、语篇、社会语言学层面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并且涌现出中外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的热潮。学者们对不同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政治语篇。政治语篇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及其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例如,人们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并不总是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精准,相反,为了更好地回答问题,人们经常使用到模糊限制语。虽然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话语研究不少,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中美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尚未有人涉及。鉴于此,本论文以Prince et al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为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两者在模糊限制语上使用的异同点及各自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同时本研究还借助评价理论来分析中美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总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模糊限制语是否是答记者问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策略?(2)中美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有何异同点?(3)模糊限制语使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中美国家领导人是如何借由模糊限制语来传递人际意义的?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地回答上述问题,笔者分别从中美具有影响力的政治网站选取了15场美国新闻发布会和10场中国新闻发布会的资料并转写,其中英文文本字数为46094,中文为49784。结合语境,笔者按照Prince et al的分类采用人工检索的方式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标记,并计算出四种模糊限制语的数量和频率,并以此来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首先,中美国家领导人都使用模糊限制语,但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在模糊限制语的偏好上也有差异。美国领导人更喜欢使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中国领导人倾向于使用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另外,模糊限制语在词汇类型的分布上也显示出差异。之后,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框架,作者将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归为以下三点:(1)成为负责任的信息传递者;(2)礼貌谦虚待人;(3)避免尴尬和冲突。本研究有以下价值:一、强化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意识,增进人们对国家领导人话语的理解。二、促进跨文化交流。三、促进口译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