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Fs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及用于催化氧化甲醛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醛作为室内环境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具有高毒性、危险性大特点,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基因突变和白血病等疾病。因此,减弱、消除甲醛对空气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重大意义。催化氧化法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将甲醛完全转化成无毒无害的CO2和H2O,是目前去除甲醛最有应用前景的的方法,该法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MOF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多孔性、开放式的架构和功能可调性等优势,在VOCs治理领域得到广泛研究。本文采用原位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Mn-Co-Ce三元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通过引入Mn和Co元素,探究Mn/Co/Ce(摩尔比)的不同比例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结合多种表征技术手段分析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后续则采用新思路,首先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Mn O2纳米线,将其作为第二组分,在制备Co-MOF时加入,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n/Co摩尔比的Mn O2@Co3O4催化剂,考察了助活性组分Mn含量对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醛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催化剂,并以此作为载体进行改性,利用Na BH4还原法制备了x%Pt/Mn O2@Co3O4-45(x=0.5,1.0,2.0)催化剂,考察了Pt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采用N2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等多种表征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测试表征,得出以下相关结论:(1)通过原位热解Mn-Co-Ce-MOFs前躯体,合成了Mn Ox-Co3O4-Ce O2三元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应用于甲醛的催化氧化。引入Mn和Co元素,考察了Mn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n:Co:Ce摩尔比为5:1:1时,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性能,在120℃的温度下,HCHO转化率达到100%。结合表征分析,H2-TPR和O2-TPD表明Mn、Co和Ce氧化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明显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增强了氧物种的流动性;从XPS结果分析得出,对于MCC系列催化剂,发现锰、钴和铈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导致了氧转移;MCC-5:1:1催化剂具有最高的Mn4+浓度,研究表明,高价态Mn离子有利于VOCs氧化反应的进行;Ce3+的存在增强了Ce O2和周围Co、Mn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性能评价得出,Ce3+的含量与甲醛氧化的催化活性呈正相关;催化剂MCC-5:1:1表面活性氧物种含量最高,以上因素均有效提升了催化剂对甲醛的催化活性。(2)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Mn O2纳米线,将其作为第二组分,在制备Co-MOF时加入,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n/Co摩尔比的Mn O2@Co3O4催化剂,考察了助活性组分Mn含量对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n:Co摩尔比为4:5时,Mn O2@Co3O4-45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在100℃能够将HCHO完全氧化成H2O和CO2。结合N2吸附-脱附、SEM、XRD、H2-TPR、O2-TPD和XPS六种表征技术手段,证明了Mn O2成功嵌入了Co-MOF中;SEM图像显示成功制备了Mn O2纳米线和Co3O4多面体,同时Mn O2的嵌入未破坏Co3O4原有的多面体结构;XRD图经过分析同样印证了这一点;BET结果显示,Mn O2@Co3O4-45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分子扩散以及催化位点与分子的接触,增加反应物甲醛的吸附和降解;H2-TPR和O2-TPD表明Mn O2和Co3O4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明显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增强了氧物种的流动性;XPS表征结果显示,Mn O2@Co3O4-45催化剂拥有丰富的Co3+和Mn4+,Co3+能够产生氧空位,大量的Mn4+可以形成缺陷结构,并提供空氧选择位点,均有效提升了Mn O2@Co3O4-45催化剂对甲醛的催化活性。(3)采用Na BH4还原法制备Pt基催化剂,对Mn O2@Co3O4-45催化剂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系列x%Pt/Mn O2@Co3O4-45催化剂(x=0.5,1.0,2.0;质量分数),考察了不同Pt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Pt/Mn O2@Co3O4-45催化活性最佳,在20℃可将HCHO完全转化成H2O和CO2。结合表征分析:当Pt的质量分数为1.0%时,BET表征显示该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分子扩散以及催化位点与分子的接触,H2-TPR和O2-TPD表征显示:1.0%Pt/Mn O2@Co3O4-45催化剂中Pt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处于最佳状态,具备良好的低温还原性和丰富的表面活性氧物种,均有效提升了了甲醛在催化剂1.0%Pt/Mn O2@Co3O4-45上的催化氧化反应。
其他文献
在海洋及复杂盐碱环境中未得到妥善防护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的腐蚀十分迅速。钢筋阻锈剂已成为预防钢筋锈蚀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本文从有机类复合型钢筋阻锈剂对钢筋混凝土的防护出发,以水合肼为复合主剂,通过与醛、酸以及植物油进行复配或反应,制备出复合型阻锈剂(NIC)和酰肼型阻锈剂(CIN)两种类型阻锈剂,采用盐水浸渍法、静态挂片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法和电化学阻抗法(EIS)研究了阻锈剂NIC与CIN在含3
学位
随着配位化学涵盖的范围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配合物的种类和数目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已知的配合物数目庞大,种类繁多,合成方法亦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此外,由于具有各种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新配合物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席夫碱作为配位化学中常见的配体,很容易通过亚胺或甲亚胺氮(C=N)与金属配位形成相应的主族、过渡金属和镧系元素的配合物,并通过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而显著改善其性质。目前人们对配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学位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丙烯衍生品需求不断增长,在众多生产丙烯工艺中,催化裂化工艺仍然是生产丙烯的主要工艺;为了进一步提升催化裂化工艺生产丙烯的能力,加入由ZSM-5为活性组分制备的催化裂化助剂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过程中,ZSM-5分子筛会产生永久性失活;同时ZSM-5分子筛酸性对反应中产物分布也有决定作用,因此对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研究具有重要和实际的工程意义。本文对ZSM-5分
学位
煤焦油中含大量酚类,传统加工方法会造成高价值酚类的浪费,而通过分离和转化可以实现酚类高效高值化利用。加氢脱氧是酚类高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对于不同的酚类化合物,所含的官能团性质也有所不同,其发生加氢脱氧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路径也存在差异。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分别研究了Cr2O3、Cr2O3/Al2O3对H的吸附行为,并从分子水平上分别研究了对甲基苯酚、对乙基苯酚、对异丙基苯酚的吸附能
学位
酰腙是由酰肼和醛或酮亲核加成的一类含有亚胺-RC=N-和酰胺-C=O-NH-N=C-官能团的希夫碱化合物,由于其合成简便、配位方式多样和配位能力强的优势在众多化合物中脱颖而出,在希夫碱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过渡金属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具有的不可或缺作用,利用荧光传感器追踪过渡金属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经研究了许多用于检测和识别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器,但其中一些只能在有机溶液中使用,这
学位
煤焦油经过催化加氢能使其轻质化、清洁化,大幅提高利用价值。对于煤焦油中杂原子脱除而言,最关键的是氮的脱除,解决氮的脱除,则加氢脱硫、加氢脱氧的问题易解决。氮的去除有利于抑制NOx的排放、改善油品性能、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及优化下游产品价值等。传统的加氢脱氮更注重催化剂脱除油品中氮原子的能力,而氢耗和其它高价值化学品如芳类产物的选择性却往往被忽略。本文制备了不同系列碳化钼催化剂,利用XRD、XPS、BE
学位
井筒积液与腐蚀是气田开发主要面临问题之一,目前均采用单一加入泡排剂方式解决井底积液问题和单一加入缓蚀剂方式解决腐蚀问题。但是,使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存在工艺复杂成本升高和药剂之间不配伍性等问题,为油气井开发带来很大阻碍。本文结合甜菜碱型两性泡排剂和咪唑啉缓蚀剂结构特点,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起泡功能和缓蚀功能的缓蚀泡排剂主剂,研究了其起泡机理和缓蚀机理。结合了现场应用条件获得了新型一体化缓蚀泡排剂配方,研究
学位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然而,由于该技术的复杂性,目前对微生物在油藏中的繁殖、运移规律、调控机理以及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导致室内实验结果和现场应用数据差异很大,室内实验数据无法为现场工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本论文针对目前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优化微生物生长条件
学位
传统化疗药物大多面临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等问题。近年来,蛋白质基新型抗肿瘤药物因其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以及更强的靶向性,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例如贝伐珠单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等癌症的临床一线靶向药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抗肿瘤研究;门冬酰胺酶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然而,蛋白质类药物存在体内半衰期短、药物稳定性差且易失活等缺陷,限制
学位
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大环境下,对清洁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们致力于以更节能、更有效的方式利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如何绿色转化其高温热解产生的合成气一直以来都是能源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及热点方向。其中,生产低碳醇工艺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中,与之配套的Mo S2催化剂,由于具有较强的抗硫性、表面不易积炭、对二氧化碳不敏感和易于生成直链正构醇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