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目标控制输注系统(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为基础的异丙酚目标控制镇静系统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危重病人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对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0例入住我科ICU病房的危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APECHEⅡ评分≥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A组)使用咪达唑仑(Midazolam)+芬太尼(Fendanyl)微量泵输注按常规进行有效镇静、镇痛治疗;试验组(B、C组),其中B组使用异丙酚(Propofol)+芬太尼微量泵输注按常规进行有效镇静、镇痛治疗;C组使用TCI泵输注异丙酚+芬太尼进行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使患者Ramsay评分控制在2~5分。各组分别在注药前、注药后12、24小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集各时相静脉血测定血中血糖(GLU)、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采集各时相胃液测取pH值。结果:A、B、C三组患者接受镇静治疗(24小时内),GLU及应激相关性激素(COR、ACTH)水平与镇静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接受镇静治疗(24小时内),其胃液pH值与镇静治疗前相比明显高,且24小时内随镇静治疗的时间延长胃液pH值呈现逐渐升高趋势,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C组对GLU、应激相关性激素(COR、ACTH)水平及胃液pH值的影响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治疗(24小时内),患者MAP和H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使用恒速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治疗(24小时内),患者MAP和HR与治疗前相比即出现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使用TCI技术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治疗(24小时内),患者MAP和HR与治疗前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过度应激状态,且能提高胃液的pH值,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使用TCI技术输注进行镇静治疗与传统恒速输注方法相比,在提供更为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镇静的可控性与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