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梯街空间作为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对于构建山地城市的步行网络,营造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彰显山地城市的地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现状来看,山地城市梯街空间正面临着人性化尺度缺失、空间利用自发性、公共活动缺乏引导等问题。因此,旧城更新背景下,对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优化,不仅需要改善空间的整体品质,同时也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交往、文化等需求,以提升梯街空间的利用率和公共活力。本文关注梯街空间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活动。由于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本文从环境行为的视角,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环境构成和行为特征。此外,针对梯街空间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力求改善梯街空间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梯街空间的公共活力。一方面,为梯道空间的相关研究作理论补充;另一方面,为梯街空间的优化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对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研究主要包含基础性研究、解析性研究、现状与策略研究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研究,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梯街空间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了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阐述了目前在街道空间、梯道空间、环境行为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引入了环境行为学理论,概括了环境行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了环境行为理论与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研究的契合点。第二部分是解析性研究,包含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从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梯街空间的构成要素(物质层面——立体路径、建筑边界、多层次节点、环境设施,非物质层面——生活情景),分析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形成因素、总体特征、视觉图景和空间尺度。第四章在建兴坡、张家花园这两处典型案例的行为活动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渝中半岛其它梯街空间的调研情况,从行为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在山地城市梯街空间中的活动需求、行为类型和活动内容,提出了六种行为特性及其对应的活动介质(流动性与路径空间、间歇性与停驻空间、互动性与立体空间、依靠性与“边角”空间、复合性与弹性空间、趣味性与情景空间),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人们行为活动的因素,强调物质环境与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为现状问题和优化策略研究,包含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根据实地调研从空间环境层面和空间行为层面详细阐述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现状问题。第六章针对梯街空间的现状问题,结合环境与行为的解析性研究,以及环境行为学的相关内容,提出了环境行为视角的梯街空间优化原则、策略和方法。其中,优化原则包含环境可意象性、活动可参与性、延续历史文化这三大原则,优化策略包含路径贯通、节点优化、边界协调、微环境营造、文化彰显和活动引导这六个方面的多种优化方法。总之,本从从环境行为的视角研究山地城市梯街空间,不仅研究了梯街空间的环境构成和行为活动,力求为梯道空间的理论研究作补充,而且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山地城市梯街空间的优化策略,力求为其建设实践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