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两种处理方法疗效的对比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食管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后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胸内吻合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吻合口瘘类型。传统治疗颈部吻合口瘘的方法包括充分敞开切口引流、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等(以下称:“传统禁食法”);其存在愈合时间长、住院周期长、患者的精神负担重和经济花费多等缺点。作者所在的治疗团队(以下称:A团队)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对传统治疗颈部吻合口瘘的方法进行改进,逐步探索出一套显著有别于传统理念的治疗措施(以下称:“压瘘进食法”):早期恢复经口进食、不留置胃管、颈部切口不覆盖敷料、不静脉补液等;方法简便、实用且有效,近年来已多次通过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经验推广,被国内同道采纳并临床使用。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压瘘进食法”治疗颈部吻合口瘘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同一时期内A团队使用“压瘘进食法”与另一团队(以下称:B团队)使用“传统禁食法”治疗颈部吻合口瘘的效果,探讨“压瘘进食法”的可行性和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2021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团队和B团队行“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后共67例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A团队33例使用“压瘘进食法”进行处理(1例合并漏入纵隔未入组),记为进食组,处理措施为:怀疑或发现吻合口瘘后,于颈部切口最低处敞开约1cm大小的引流通道;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按压引流通道后造影剂顺利进入胃腔、无造影剂漏入纵隔或胸腔、无颈部残腔存留、无幽门梗阻,开始恢复经口进食;在患者进食、咳嗽时按压引流通道减少漏出;颈部切口不覆盖敷料,停止胃肠减压等。B团队30例使用“传统禁食法”处理(3例合并漏入纵隔未入组),记为禁食组,处理措施为:拆开颈部切口缝线、充分敞开切口引流,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及时更换切口处敷料,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花费、瘘口愈合时间、瘘后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BMI、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水平。对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排除4例漏入纵隔的患者,本研究共入组63例颈部吻合口瘘患者,其中进食组33例,禁食组30例。6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禁食组相比,进食组发生颈部吻合口瘘后的住院时间[4(3-5)天 vs 15(14-16.5)天]、换药次数[1(1-1)次 vs 12(11-14)次]、瘘口愈合时间[6(5.5-7)天 vs 16(15-17)天]、心律失常发生率(18.18%vs 46.67%)、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5.15%vs 43.33%)、焦虑发生率(15.15%vs 60%)和导管性血栓发生率(12.12%vs 46.67%)均明显降低,住院费用也明显减少[(8.39±1.01)万元vs(11.91±1.6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进食组患者的 BMI[(23.23±1.51)kg/m2 vs(22.33±1.67)kg/m2]、总蛋白[(69.52±6.14)g/Lvs(65.45±5.14)g/L]、白蛋白[(44.87±3.99)g/L vs(40.88±5.71)g/L]、前白蛋白[(280.30±44.34)mg/L vs(244.13±52.69)mg/L]和血红蛋白[(116.79±4.88)g/Lvs(107.47±5.04)g/L]均高于禁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传统禁食法”相比,“压瘘进食法”治疗颈部吻合口瘘简单、有效;可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住院花费;能够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焦虑及导管性血栓的发生率。(2)进食组术后1个月的BMI、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高于禁食组,早期恢复经口进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作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2],早期诊断、评估冠心病的病情,对于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脂质过氧化引起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则是其发生的本质[3]。胆红素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进展[6],而慢性炎症的发生,则加速内皮损伤和斑
学位
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我国以食管鳞癌(esophage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为主,发病率呈现地区、年龄和性别差异。ESCC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ESCC患者就诊时已处在癌症晚期,即使提高手术切除率,远期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因此,为ESCC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药物或药物组合,精确用药剂量成为临床用药工作的重中之重,旨在维持杀伤肿瘤细胞效应的同时,降低药
学位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矿区资源开发中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至关重要,这也是矿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的有序进行,就需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实际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采取合理的矿山环境治理技术,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合理利用矿山开采中破坏的土地,改善人居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矿山环境的现状,阐述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原则,并对矿山环境治
期刊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常发生于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妇女,以异常子宫出血以及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80%为子宫内膜腺癌,与以胰岛素抵抗及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属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Insulin-li
学位
1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作为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食管癌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食管癌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大多为鳞癌,并且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这可能提示环境危险因素及遗传危险因素均对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二者共同作用,可能会导致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发生不同分子改变,进而导致高低发区患病率差异。近年来,已有研究总结食管癌高、低发区患者
学位
2018年,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将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进行合并,新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新形态受到重视。博物馆研学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其开展进行了政策支持,加大对博物馆研学的资金扶持,支持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创新,开发文化旅游线路。河南省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三,省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博物馆借助旅游资源,结合自身馆内特色,开展研学活动,促进博物馆教育的发
学位
目的 系统评价延续性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药等数据库,搜集延续性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随机对照干预研究,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5
期刊
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出血虽然在全部脑卒中类型中仅占比10%-30%,但由于其对神经功能的毁灭性破坏,患者预后往往不佳。每年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发病,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对符合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行外科治疗清除颅内血肿是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手段。然而当前外科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复杂多样,各种治疗方式有利有弊,手术方式的选择业内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与显微镜下行开颅清血肿治疗的传统疗法做对
学位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血管高信号征(vascular hyperintensity,H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预后意义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
学位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以及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长,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经成为了规模空前的大流行病。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的IDF糖尿病防治地图集表明,世界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5.37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0.5%。估计到2030年,成年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将增长至6.43亿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