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配模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2013年CGSS数据的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问题是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婚姻关系的缔结不仅是个体的生活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机制的运作,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建国后人们在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婚姻匹配模式及一些个人特征因素(性别角色观念、家庭阶层背景认同、婚姻状况、初婚年龄)对婚配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同质婚配”和“异质婚配”作为两种主要的婚配模式,在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单位类别指标上主要表现为同质匹配为主的婚配模式,而年龄、收入上以异质婚配为主要婚配模式。  静态、固定的婚配模式长期、深刻地影响着婚后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发现,同质匹配为主的婚配模式中,在一定意义上,已婚夫妇同质婚配人群客观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异质婚配人群,但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低于异质婚配人群,客观生活质量水平与主观生活质量水平对立存于生活质量中。异质匹配为主的婚配模式中,男性年龄向下婚配/收入向上婚配、女性年龄/收入向上婚配人群的客观生活质量水平更高,且年龄婚配模式对人们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没有明显影响力,但收入上的婚姻匹配与人们婚后生活主观生活质量水平却息息相关,男性收入向下婚配、女性收入向上婚配人群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更高。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我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
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从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奥运筹备期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得我国体育法制建设面临重大机遇
学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给传统的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
随着冷战的和平结束以及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社会转型背景。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都进行了自由民主化改革,与此同时伴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