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面积雪时空特征及融雪模式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湖北省7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北省积雪的时空特征,并以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预测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变化的融雪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1、湖北省积雪年际变化振幅明显,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缓慢增加为积雪多发期,之后积雪减少,80年代年波动较大,90年代开始明显逐渐减少。月积雪日数呈准正态分布,1月最多,2月、12月次之。湖北省积雪多发地带主要在湖北的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空间分布规律总体归纳为:西部多,中东部少;山地多,丘陵平原少;沿江多,内陆少。积雪与结冰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   2、有利于湖北大范围出现积雪的大尺度背景的环流类型主要有纬向型和两槽一脊型。出现积雪后24小时变压△P24为正,24小时变温△T24和水汽压变化△e24为负,地面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也可以作为积雪预报的着眼点之一。   3、对雪面温度的模拟,夜间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小,模拟效果较好;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探头测得的雪面温度较高。对积雪深度的模拟,模拟值在白天大都大于实测值,而夜间多小于实测值,但误差不大,模拟效果较好。   4、积雪接收的热量越多,雪面温度越高,通常大于0℃时,积雪开始融化;积雪层向空气中传递的热量越多,雪面温度与气温之间的差值越大,积雪融化的也就越快,雪面温度与气温的差值大于1℃时,积雪融化,雪深实测值减小。不同下垫面导热系数不同,会影响积雪深度的变化。当λg<0.5时,下垫面对雪深的影响很小;当λg=0.5时,随着下垫面导热系数的增大,积雪融化的越快,下垫面的热传导是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94站1958~2007年共5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引入WAP指数,对该区域各季节WAP指数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区域平均的变化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干旱开始
本文首先利用WRF模式对“海棠”台风(2005)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所造成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式模拟输出结果,借助位涡理论,研究了等熵面位涡、等压面位涡
本文采用美国NASA二维云分辨模式对2006年1月澳大利亚西北部印度尼西亚暖池附近的一次热带对流云团个例的物理过程和降水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热带海洋对流云的
大气气溶胶可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也可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和降水的发展和全球分布。为了更好地理解气溶胶和云的相互作用,以及气溶胶
TITAN(Thunderstorm Identification Tracking Analysis and Nowcasting)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基于雷达体系开发的风暴识别、跟踪、分析和预报系统。本文在深入分析
本文利用1958年-2007年中国419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NCEP/NCAR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重构的2.0°×2.0°海温资料,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基本变化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
本文利用1979~2005年中国雪深时间序列资料,1951~2008年的Ni(n)o3、Ni(n)o3.4和Ni(n)o4区海温时间序列资料和1979~2008年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ENSO与青藏高原积雪和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