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自杀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推算,全球每年自杀死亡者超过100万人。而我国自杀死亡的发生率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调查发现,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约占世界总自杀死亡人数的30%,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0,000,已经成为我国第5大死亡原因。更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青少年已经成为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在我国,自杀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前3位原因,而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Richard Lerner发展情境论的观点,个体是情境的主要构建者。因此,作为自杀行为的主体,青少年自身往往存在某些易感因素,而且个体易感因素对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自杀是一个发展的心理行为过程,通过对个体易感因素的心理干预,以降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产生。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1)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选取部分在校初中生,利用标准化调查工具进行调查,获取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并筛选出影响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2)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价。针对所筛选出的个体易感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考虑到研究对象为在校学生,且样本量较大,故决定采用集体心理干预的方式对所研究对象进行集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为自杀意念检出率的变化、相关易感因素的改善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815名初中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整体检出率为18.18%,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的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自杀态度,特别是对自杀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和对自杀者家属持认可、接纳、肯定、理解和宽容等;消极情绪,特别是抑郁焦虑情绪和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作用;睡眠问题,如入睡时间延长、白天精力不足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通过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针对上述个体易感因素,我们对他们进行了为期约20周的集体心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1)让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知识,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三大主要心理活动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影响初中生日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强调个体自身因素在应对学习压力、生活事件和环境改变等活动中的作用。2)了解个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努力改变个性特征中某些不足。指导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调节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3)认识常见的情绪反应,如快乐、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了解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指导摆脱消极情绪的基本方法。4)认识孤独感。理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性。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5)认识失眠的危害。强调良好睡眠与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及情绪的关系。认识常见失眠的表现、原因及对策。6)认识自杀现象。了解自杀行为发生过程。了解自杀的有关危险因素。帮助他们对自杀现象树立正确的认识。7)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预技术,如不良情绪的自我分析、自我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后,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由原来的18.18%下降为9.86%。其中,干预前有自杀意念者中46.36%的在干预后得以消失。说明集体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同时,他们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孤独感明显降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自杀态度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态度的认可度、支持程度降低,转而拒绝、反对和不支持。这些个体易感因素改变与自杀意念的降低具有密切关系。虽然本研究没有观察到个性特征的明显改变,但使他们了解了自己个性特征,并能够利用自己的特点积极调整心态,对自杀意念的降低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本研究的结论是:目前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较高;个体易感因素对自杀意念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个体易感因素的集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自杀意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