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方法,总结小儿慢性咳嗽病发病特点、中医常见证型及分布规律,为优化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分文献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两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检索近十年来《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等获得目标文献,归纳出小儿慢性咳嗽中医证候特征,制定出慢性咳嗽患儿四诊信息调查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慢性咳嗽患儿临床资料,借助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证侯分布规律。结果文献研究结果:从648篇文献中检索出有效文献46篇,涉及研究中医证型的病例数合计3648例,总结出中医证型28种,其中涉及的脏腑以肺为主,脾、肝、肾次之。主要致病因素有风邪、热邪、痰浊、食积。病性中实证比例大,其次为虚证,虚实夹杂证比例最小;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效病例170例,女性多于男性。患儿发病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2.01岁;病程在1月~5年之间,70%患儿的病程在1月~2月之间;发病季节以秋冬季节较多,占63.71%。本次调查患儿以咳嗽为主症,累及次症含舌象、脉象共52种。临床症状频数百分比大于30%的有21个。咳嗽主症频数比例大于30%者有4个,顺序为咳声有力、晨起咳重、痰多、痰白。涉及的脏腑以肺为主,脾、肝次之;主要致病因素有风邪、热邪、痰浊、食积。聚类分析出7种中医证型:痰湿内阻证(65例,占38.24%)、痰热壅肺证(43例,占25.29%)、风邪恋肺证(5例,占14.71%)、气阴两虚&风邪恋肺证(18例,10.59%)、肺脾气虚&食积内阻证(7例,占4.12%)、肺脾气虚&风邪犯肺证(6例,占3.53%)、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证(6例,占3.53%)。结论1小儿慢性咳嗽发病与肺、脾、肝三脏关系密切。“风邪、痰邪、食积”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肺气上逆是基本病机,虚实夹杂是本病病机特点之一。2痰湿内阻证和痰热壅肺证居多,虚证较少。复合证型占相当比例(21.7%),是客观存在的,应引起足够重视。3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较为合理反映临床辨证分型,说明:本课题研究方法可行。4目前情况下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说明:本研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5文献研究结果与相对权威著作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能为临床调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