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紫色土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脲酶属胞外诱导酶,在农业土壤中,由于其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反映土壤生物环境条件的优劣和土壤物质的转化速率,并能明显反应出农业土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因而常常被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脲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在相同诱导因子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活性水平必将强烈地影响到土壤脲酶活性的强弱:同时,即使具有相同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诱导因子的水平和底物丰缺的变化也将导致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极大的差异。但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构成和活性强弱取决于不同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不同的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生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通过对特定的成土和农业利用条件下土壤脲酶活性分布规律的研究,能达到进一步明确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和相互关系,掌握不同成土条件和土壤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利用脲酶活性指标这一重要的肥力因子,因土制宜地为指导农业生产行为提供依据。紫色土是由紫色母岩发育而成的一种岩性土,本身具有特殊的成土特性,普遍表现为物理风化强烈而化学风化过程较弱,成土时间短,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母岩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对成土性质产生强烈影响:同时,由于农业利用方式的影响,紫色土壤的风化发育方向、剖面形成、分化及基本理化性质上产生差异,而这些性质差异的存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脲酶活性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子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范围内部分典型紫色土剖面土壤中的脲酶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了解在不同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分布差异和规律以及影响脲酶活性变化的因子,补充紫色土中酶活性研究的不足。主要结论如下:(1)在5种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剖面耕作层中脲酶活性总体表现为旱作利用方式>水田利用,具体次序为:果树土壤>旱地土壤>水稻土壤>蔬菜土壤>水旱轮作土壤,其中最高值(81.7 mg·kg-1·24h)出现在果园土壤中,但最低值(1.94 mg·kg-1·24h)却出现在蔬菜园土壤中;同时,旱作土壤耕层脲酶活性变化幅度要大于水田;在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剖面中,侏罗系遂宁组母质发育的土壤脲酶活性((?)=17.9 mg·kg-1·24h)强于侏罗系沙溪庙组母质发育的土壤((?)=10.6 mg·kg-1·24h),但这种表现是否有普遍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在5种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母质发育的土壤剖面中,脲酶活性在水稻土和水旱轮作土壤中层次分布均衡,未找到明显规律:在旱地土壤中,脲酶活性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而在蔬菜园土壤中,脲酶活性则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果园土壤脲酶活性逐层递减。侏罗系遂宁组母质发育的土壤在五种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基本上随着剖面的加深而降低。(3)在5种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在不同剖面相同层次间的变化幅度相同点是在耕作层中变幅最大。不同的是:在水稻——冬水和水稻—小麦的土壤中,脲酶活性在犁底层和底土层的变幅呈递减趋势但程度较弱:在旱地土壤中,变幅大致相当;在蔬菜和果园土壤中,变化幅度随剖面层次的加深而剧烈减弱,降到底土层后脲酶活性基本上处于一致。(4)紫色水稻土类的土壤中,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相关关系极显著(r0.01=0.418),与全磷显著相关(r0.05=0.325),其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全氮>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pH>全磷>速效钾>全钾。紫色土类的土壤中,脲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极显著相关(r0.01=0.393),与其他化学性质相关不显著,其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全磷>碱解氮>pH>有效磷>有机质>全钾>全氮>速效钾。(5)在5种利用方式下,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因子作用不同。其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水稻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全磷>pH>全钾>速效钾水旱轮作土壤:全磷>有机质>全氮>pH>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旱地土壤:碱解氮>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磷>全钾>速效钾蔬菜园土壤:全磷>有效磷>pH>碱解氮>速效钾>全钾>有机质>全氮果园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pH>有效磷>全磷>全钾>全氮
其他文献
本文对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局地农业水资源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为春旱频率为45.0%,夏旱频率为22.6%,伏旱频率为35.5%,表现为春旱发生概率>伏旱发生概
通过散热器芯子结构及装配工艺的分析,提出了管片式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中的自动分片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位置控制脉冲单元的主从控制,研制了散热器芯子
茶叶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类非常重要的食品,其品质收到多种微量元素的影响,其中土壤重金属在很大程度上会威胁到茶叶品质。茶树生长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主动运输作用而进入植
硼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需硼量多,对缺硼敏感,但不同油菜品种对缺硼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以一个由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品种Ningyou 7(N)和硼低效品种Tapidor(T)为亲本的杂交一代发展而来的双单倍体群体(简称TN群体)为材料,通过苗期水培试验考察亲本及群体在两个硼水平下的生长形态、硼的吸收累积等性状的差异,并利用调查得到的性状表
文章介绍了跨语言信息检索查询翻译的四种基本方法,并且对目前查询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总结出跨语言信息检索查询翻译未来的发展方